小时候喜欢听故事, 常常缠着大人听故事,只要给讲故事就能安静很久。奶奶外婆那会有不少民间奇闻,民风童谣,也就听了不少。有的记得,有的已经忘得差不多了。关于貔子的故事外婆讲过,奶奶也讲过,竟然几乎一样,如今奶奶已经不在了,有些故事,如果没有人记录,也许终将会烟消云散,了无踪迹。
我是土生土长的山东人,外家自己家都在山东滨州,离得也不远,这个故事就发生在我们这边的一个小村子里。曾经我也以为大人们口中的貔子就是黄大仙,后来专门上网查,发现和大人们所说的差太远了。黄大仙娇小,貔子毛色黑亮、高壮略大于犬,叫声似犬吠--找了一圈,也没明白到底是啥,也许和鲁迅先生的“猹”类似吧。好了,接下来就是关于貔子的故事了。
土丘下的桌凳交易
很早之前,在外婆她们都是小孩子时,小高家村头有个大土丘,这个土丘很高,至少对于一马平川的滨州来说很高,上面长满了酸枣树,成熟时节少不了孩子们去摘枣子。在这土丘下面就住着貔子一家。那个年代农村里要是世家有个红白事都是全村里凑桌椅锅碗瓢勺,也不记得是谁先发现的了,土丘下的人家竟能外借桌椅,要多少有多少!
这可是给人们省了不少事情,慢慢的十里八乡传开后前来借桌椅的人家也就多了起来。只需要带着贡品一类的东西来,上好供后说说需要多少桌子椅子, 等明天早上来搬就成,保准丝毫不错,唯一的要求就是得还回来,毕竟有借有还,再借不难嘛。
日子一天天的过去,人们和貔子们的相处倒也和谐,人们有事借桌子也会上供,桌子给足亦解决了人的燃眉之急,倒是两相得益。然而,有的人性子本贪,破坏了这种和谐。
刚开始是到还不错,慢慢的有些人就开始只借不还了。一个人两个人这样做到没什么,架不住慢慢的很多人都这样做了,借出去讨不回,搁谁身上也会生气,这下好了,貔子先生不借了,任你是谁,管你怎么求怎莫说不借就是不借......
为着自己的贪心,人们又得过之前那种一家有事全村乱的生活了。当时听完这个故事,就暗暗决定长大后要诚信,借了东西一定要还,人品一定不能差了。
后来听完这个故事,还想着让大人领取看看,然而在很多年前这个台子就没了--村里人盖房子渐渐的把土拉走垫场子了,那些奇奇怪怪的事也就听不到了。如今小高家村子还在,那里好像也有几个同学,曾经的土台子成了一片田地,除了在村头老人口里流传,终究是再也看不到了。我问外婆,这土丘得多高啊。外婆说要比秦皇台高多了。也大多了。
村子里流传的故事总是带着一种神秘其的味道,然而教人向上的本质不变,又能吸引人们的注意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