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回家?

立春一过,开始有了过年的迹象。
到市场买菜,己经有卖对联的了,街道两旁也有几家门店挂上了红灯笼。
遇到熟人,除了问候,又多了一句:儿子(女儿)今年回家过年吗?
家里的老伴也开始忙着打扫卫生,该洗的棉被单、床罩、窗帘,逐一拆下来清洗,一番年致的大扫除己拉开序幕。
年的脚步声似乎己渐渐走近。
但忙碌的背后,却又多了些许落寞。
现在过年,己没了小时候的哪份热盼、哪份热情、还有哪份热闹了。
都说幸福是比较出来的,快乐是因为简单才变得快乐。
当我们全力以赴奔往小康时,却丢了最原始的质朴和简单,幸福感和快乐感也离我们越来越远。
小时候,对年的盼呵是多么的急切啊!
一想到过年有好吃的,有新衣服穿,有鞭炮放,可以访亲拜友。心里哪个响往呵溢于言表,不停地问父母:什么时候过年?
家是一个温暖的家。
年三十,虽然没有满汉全席,桌上也就一盘鸡肉、一盘猪肉,再加上一盘鱼,就是最好的年夜饭了。
哪年头,车马很慢,日子很长,谁的生活都不容易,但我们却过的简单快乐。
一年也吃不了几次的鸡肉和猪肉,平时一顿饭全家也就一个菜。每到吃饭时,我们姐弟几个就像打战,争啊抢的,谁也不让谁,就比谁眼快手快吃的快。
平时吃惯了地瓜饭和粥,一看到白白的米饭,哪个香呀,恨不得多吃几碗。
我们这些穷人家的孩子,见不得好吃的东西,遇上都是如狼似虎的架势,直到撑不下为止。
每到年三十晚吃完团圆饭,全家人围在一圆桌边开始准备做饼。
妈妈这时就会把煮好的一大碗黑糖水,倒在白天打好的糯米粉里,搅拌均匀后即可开始拿捏米团。
那时我们家只会做“滚煎堆”:先抓一小块面团,把它揉捏成碗状,在里面填上碎花生和椰子丝加白糖搅拌后的里料,再封上开口,然后用手心把它滚圆,就可以下锅炸煎堆了。
每到这时节,一般都是父亲在掌火候。只见父亲先在烧干的锅里倒上半锅的花生油,把油煮的七八成热后,紧接着不慌不忙地把滚圆的煎堆一个一个地往锅里放,只听一下下的“炸炸”声,随即一股清清的香味扑鼻而来,弥漫满屋。
我们都不敢作声,因为此时”炸煎堆”最忌乱说话,一句玩笑话可能就会让“煎堆”炸开口,漏出里面的馅来,而且炸出来的煎堆即不好看,又不好吃。所以,往往这时候,我们姐妹几个都会被父母赶回房间去睡觉。即使嘴再馋、再想吃,也只有等明天啰。
哪年头,我们也没有什么零食吃,家里做的饼就是我们与小伙伴互换食品的最好东西。而大人也会把自己的作品分享给左邻右舍,你尝尝我家里做的味道,我试试你家的手艺。没有攀比,没有显摆,有的只是邻里之间的友爱。
到了年初一,我们几个小姐妹就是你家串来我家走去,欢声笑语送去这家又带去哪家,哪个欢乐的场面呵,现在想想心里都在笑。
年初二,就是回娘家或走亲戚的好日子。
父亲的单车座满了一家人,前横杆坐着一人,后尾座又是两人。
哪时,大人给小孩的红包最多五毛,即使是一毛两毛的也没关系。只要有红包拿,我们就不知有多高兴。
相比如今的红包,没有一百真的拿不出手,有钱人甚至是成千上万地给。
真是不可同日而言啊!但即使是这样,拿红包的人也未必心满意足。
有了微信以后,世界的距离是近了,可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却变远了。
被屏幕亮瞎了眼,总是看不见彼此的眼神,有的,只剩下了表情包。
隔着屏幕什么都可以说,可见面的话却没了。
即使是面对面,全是低头一族,各玩各的手机。
习惯于生活在虚拟世界里的人,己忘记了真实的生活。
过年了,盼啊望啊的儿子回来啦,本想与他诉诉衷肠。
谁知,他的眼里只有手机。吃饭也拿着手机,上个厕所也是拿着手机。
如果父母没了,他还会好好的,但如果没了手机,怕是他就没法活了。
被手机控制的人们啊,变得越来越陌生,越来越无语。
而这年,除了鞭炮声,还有家里丰盛的酒菜。却已经少了嚷嚷的人声,熙熙的热闹,还有哪迎来送往的热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