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之所以如此焦虑和情绪不可控,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父母心目中存在这样一个“正常的孩子”,自己的孩子和这个“正常的孩子”相比,处于很落后、很有问题的境地。所以,父母就焦虑、恐慌,想尽一切方法希望孩子走上“正常”的发展道路。
1.情景一
早上,父母认为正常的孩子闹钟一响就会自觉起来,压根不会赖床;吃早饭也无须自己费心哄喂,孩子能很顺利地把早饭吃完;吃完饭后乖巧地和自己说声再见便开心地去上学。
但现实中,自家孩子在闹钟响起后,往往会赖床,有时候还伴有起床气;孩子慢慢吞吞地穿好衣服到了洗漱环节,又三两下地迅速解决刷牙问题,家长只能再次压住怒火让孩子去吃早饭;而饭桌前的孩子,除了吃饭这事以外,一切东西都能吸引他的注意力;最后总算熬到了出门环节,孩子又开始抗拒出门上学……
2.情景二
到了学校,父母认为正常的孩子在课堂上能认真听讲,不开小差;课间休息能和同学讨论课堂上已学的知识,并且交流十分有礼貌;老师布置的作业也能按时完成,没有不会做的作业。
而现实中的自家孩子到了学校,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是常事,临近中午下课,心思能飘到午饭上;有些调皮的男孩子在课间甚至会和同学拧成一团;而对于老师布置的作业,孩子总是记不全,作业也很少全对,不会做或根本不知道要做什么是常态。
3.情景三
下午回到家,父母认为正常的孩子能顺利完成学校布置的作业,正确率高,并能按规定时间自觉练习钢琴;如果睡前还有一点空闲时间,孩子会出于习惯看一会书;最后到了睡觉时间,沾床就能睡着。
现实中的孩子回到家,不仅作业没有完成,有时候连练习本都不知去向;练习钢琴孩子也总是因为太累或没兴趣而停下来,非要吼上几声,甚至武力威胁才能勉勉强强地完成任务;最后到了睡觉时间,调皮鬼上身,又百般不愿入睡。
大部分的父母对孩子的纠错常常是在“想当然”的基础上,觉得孩子应该这么做,不照着自己说的做就是错了。当父母把孩子成长过程的每一步都看做不正常的,需要时时刻刻纠正,那么父母就变成了“快点+纠错”的父母。因为孩子慢,所以我要催;因为孩子总是犯错不自知,所以我要帮助他找出错误来改正。其实这种因果关系错了,父母是因,孩子是果:因为父母不信任孩子,不给孩子试错和承担后果的机会,孩子才会失去自我纠正的能力;因为父母等不及总是想快点,孩子才无法自己走得很好。所以,要高清因果,不要让“快点+纠错”,变成口头禅和纠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