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二十七。星期日。晴。
午休,闻窗外蝉鸣,想起骆宾王的《在狱咏蝉》:
西陆蝉声唱,
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
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
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
谁为表予心?
“西陆”“南冠”,一般解释是“秋天”和“狱中”,而我更喜欢把它们作为方位词来看待。古人随时对方位都很明确,今人多不知东西南北。
骆宾王是草根中走出的才子,“初唐四杰”之一,但也是个倒霉蛋,当个小官也不断出事,被下狱一次,免官一次,最后一次是跟着徐敬业造武则天的反,写了那篇著名的《讨武曌檄》,引火烧身,不知所终。
《在狱咏蝉》应该是他公元780年任侍御史时因事下狱时所作。那时他大概刚五十岁出头,入狱时还是满头乌发,也就是像黑色的蝉翼一样的“玄鬓”,而等到听见蝉鸣,写这首诗的时候,满头黑发可能已经变成了白发,所以他“不堪——对”。狱中还是折磨人啊!
深秋的露水很重,蝉翼被打湿了,很难飞向高处。秋风不断地吼叫,蝉的叫声全被淹没了。自己的处境又何尝不像这深秋的蝉一样?
这首诗最精彩的是“无人信高洁”这句。蝉的餐风饮露、不食人间烟火的“高洁”没人相信,自己满腔热血爱国报国的“高洁”也没人相信,有谁能站出来说句公道话呢?没有。唐时没有,现在也没有。“高洁”为何物?“高洁”值几钱?那时,虽无人信,但还有“高洁”,还有“清廉”,今时,还有吗?还能看到那“玄鬓影”吗?
原以为蝉的生命很短,最多不过夏秋两季,今才方知,蝉是昆虫中寿命最长的,因种类的不同,可达六七年至十余年不等。而蝉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黑暗的地下度过的,在那里积蓄力量,真正从地下爬到地上再爬到树上开始鸣叫,也就是我们能看到它的身姿,知道它的存在,不过只是它生命最后的几天到几个月。
你以为蝉艰难地从地下爬到地上再爬到树上,放声大叫,是为了歌唱夏天或秋天吗?才不是呢!那是雄蝉呼叫雌蝉来交配,交配完了,它们的使命完成了,生命也就走到了尽头。也就是说,它们从长久地积蓄力量,到拼尽最后的力量,为的就是传宗接代这一件事。也因此,我们才能年年都听到蝉鸣,知道这世上还有别一种声音,启发我们的思考。
过去,中国人有“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浓重的传宗接代观念,也是一种动物的本能。如今,这一观念正在逐渐淡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