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大概五岁的时候才有对上海的记忆。
那时候她还住在上海的老弄堂里面,一条弯弯曲曲像落在桌子上的面条。
里面住满人,很多上了年岁的上海人,更多的是外来务工的人。
在十五平方的小房子里,蜗居了小小一家人,爸爸妈妈和她。房子本来是一间,被很会做生意的房东太太隔成了两间,但是两间之间也没有什么门。外面有一个小窗户,可以洗手烧饭,在洗手池旁边就是用挡板隔的一个马桶。进里屋是摆下了一张床和一张木桌子。电视机为了节省空间放在了装衣服的木柜上。头顶是一个站在床上举手就能够到的灯泡。
小小睡在爸爸妈妈中间。五岁,她对事情的记忆比小时候清晰了不少。她知道自己家里是贫穷的,是和上海的小朋友不一样。老师会外地人,外地人的喊他们。
除了这里,爸爸妈妈还租了一个稍大一点的店面在浦东某一条马路边上。旁边是文具店,另外一边就是福建人开的游戏机房。游戏机房旁边是卖房子的地方,2002年的上海,还没有现在房子的天价,只是稍有涨幅。卖房子的旁边是一家饭馆。
2002年,很多外来务工的人员,背井离乡来到北京、上海、广州、深证。无数怀着梦想的青年,在大城市留下了他们的青春,住简陋狭小的房间里,幻想着美好的未来,看着大城市人住的高房子,的确,是无限的向往。
那时候的小小也是这样。
五岁的时候,爸爸妈妈费劲周章的想要小小进一个好的幼儿园,接受和上海小孩一样的教育。小小进入在店面小区附件的幼儿园。每天,放学,爸爸妈妈会到幼儿园接她,回到店里。
打衣服的声音在小小耳边是再熟悉不过的了,还有针线和布料。她也向妈妈讨针线,自己缝一个小荷包出来,爸爸妈妈都在忙着裁衣服,打缝纫机。
她做着做着就累了,妈妈说:“以后,你多读点书,就不会像妈妈这样辛苦了。”
听着听着,小小在躺椅上就陷入了梦想。在梦里,她买了很多妈妈舍不得花钱买的零食,还有了不是人家送的新衣服。
2002年的小小,和爸爸妈妈在上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