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读书
“读书,这个我们习以为常的平凡过程,实际上是人的心灵和上下古今一切民族智慧相结合的过程……”。这句话从小就是挂在学校走廊的墙上的。小时候记性好,就一直记着,也不去理解其中的含义,或者说是没有悟道吧。长大了,终于有一天发现,读书其实是在看另外一个人的人生和灵魂深处的东西,当你被这本书的内容吸引的时候,就是你与之产生了“连接”,有了契合。反之,你会认为是胡说八道。
一种学习之所以对另一种学习产生影响,是在于它们之间存在共同的学习成份。读的书类型越多,与不同类型的人产生的“连接”也越多。
从前的书都是纸质的,是有份量的,现在有了很多可以看书的APP装载在手机上,随时看。 “手不释卷”要改成“手不释机”了。
还有很多人怕你来不及读书,帮你读书的。据说现在的AI和大数据技术下可以帮助人们挑选到他们喜欢读的书,以及筛选出人们喜欢读的精华部分。
现代科技的发达,使得信息量也高速增长。人们都希望在有限的时间获得对自己有益的高质量内容。那么如何辨别呢?听那些成功人士的推荐吗?看成功人士写的文章吗?那么成功人士写的都适用自己吗?
一本书如果是可以浓缩的,那么作者写得那么长的意义何在?浓缩之后,读书的乐趣在哪里呢?这样的“断章取义”而来的内容对我们的灵魂成长有何益处呢?
看到自己喜欢的书,就会忍不住与人分享。有人会写读后感,有人直接转发。写读后感的时候,难免会加上自己的看法,就讲讲自己的人生体会吧,纯属自己的一篇文章也好过“搬砖头”。
2017年书读得不多,都是一些业界资深人士推荐的,各种类型和各种年代的都有,感觉经典的文章是有其永恒的魅力的。透过这些经典,我们一直在思索的的就是“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去哪里?”

2. 戏如人生:
喜欢看戏剧和电影,因为会从好的导演和演员那里看到真实的人性,“戏如人生”。
腾讯视频最近公布了2017年在中国票房最高的十部影片。它们分别是《战狼2》、《速度与激情8》、《羞羞的铁拳》、《功夫瑜伽》、《西游伏妖篇》、《变形金刚5》、《摔跤吧!爸爸》、《加勒比海盗5》、《金刚:骷髅岛》和《极限特工3》。
纵观这十部电影,除了《羞羞的铁拳》,大都是系列电影的续篇。感觉电影市场陷入了创作的“枯水期”。现在电影的故事情节越来越老套,特技越来越没有看头。
个人觉得《加勒比海盗5》的画面和音乐仍然是第一位的,虽然内地票房才排名第八位,其中CG制作技术下年轻时候的杰克船长还是令人比较惊艳的。
演员中安东尼-霍普金斯到底是老戏骨,在《变形金刚5》中硬是把主角的光环活生生地给盖住了。他近年还演了电视剧《西部世界》。除了在《雷神》系列里表现一般之外,他在其它的影视剧里的表现都是杠杠的,大概“神性”还是不如“人性”的掌握来得容易吧。
2017年的夏天还在上海看了一部沉浸式话剧《无人入眠》,第一次这么近距离地融入别人的“生活”,感受他们从眼神、肌肤和肢体透露出的信息。没有一句台词,我们这些观众必须带上面具,旁观的感觉就像穿越到了另外一个时空。
从戏剧人的身上可以“见天地,见众生,见自己”。

3. 最好的自己:
过完2017年的春节,有个女孩在微信上问我,她要离开现在的公司,准备单干,问我是否可行?她的业绩很好,就是不想在那个环境里待了。过了半个月,她就开开心心地与朋友做起了自己的培训事业。
这几年周围认识的人,越来越多地过起了单干的职业。我经常看到他们在朋友圈晒各种会场,旅游地的照片,以及人生感悟的金句和文章,各样的风生水起。当然,也有很多人依然还在各种组织里担任着各样的角色,同时私底下发展自己的第二职业的。无论在哪里,大家都痛并快乐着。
近两年开始,总有小姐姐和小哥哥来向我征询职场的意见,不知不觉在卸下他们对未来的焦虑的同时还经常收获他们的友谊。
2017年自己参加了很多学习和考试,特别是在心理学方面,让自己也在自我修行和为人民服务的路上越跑越远了。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致我的领航者于2018年元旦

(备注:截止发稿时,朋友GE的谭校长也在同时发文即将离开GE去BAT公司,大家都在寻找自我的路上越走越远了,但是目标越来越近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