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正直毕业季,你被强迫签第三方协议了吗?
在所能查询到的普通高校来看,就业率是其招生宣传的核心要素,一边是高校呈现的就业率居高不下现象,一边是大批毕业生找不到工作现象,为何会出现如此矛盾的现象呢?
图片来源网络
其实,历届毕业生对学校就业率来源是最有发言权的。为了保证就业率,各高校也是绞尽脑汁,有的是虚报谎报,有的是随便乱查个公司信息充数,更有用学士学位证强迫学生签第三方的。这种现象似乎一直存在,招生中的就业率,同学知道是假的,老师知道是假的,社会知道是假的,但此现象依旧存在,至今我也不知道如此操作意义何在。
如果说高校竞争扭曲了对“就业率”一词 的理解,那造成这一现象形成恶性循环的主体也绝不止高校,高校为何会把就业率当作招生宣传的核心要素?是因为社会择校时的看重,如若社会择校对就业率看的轻一些,那高校竞争时也许就会把就业率的位置放的轻一些,这是一个相互作用的过程。社会择校初衷是为孩子寻一个值得信赖的学校,希望孩子毕业不会失业,谁曾想,择校时过于看重学校就业率会导致孩子被迫签第三方协议?
如果社会择校时看重的是学校的综合教学实力,把握学生时代的当下,而不是过度考虑到毕业时的就业问题,也许会催促着高校不断提升自己教学实力呢。那高校学生毕业时未必会出现被迫签第三方协议现象吧?被迫签第三方协议已经是社会现象,而不只是教育负面漏洞,既是社会现象,那要改善此现象就绝不是某一主体出面就能解决的,要想打破这恶性循环现象,必然要社会多方携手才能解决。
每一个主体都肩负着自己的责任前行,向着一个方向使劲,教育大环境才可能形成良性循环,逐步完善。
在此过程中最无奈的当属底层老师和学生主体,老师要完成上级要求的种种指标,不得不去为难学生,学生为了能顺利毕业拿到学士学位证,不得不配合,你来我往的过招中,换来的是学生失望、老师叹息,最后又面临失业窘境,回归就业难上。
而教育问题又何必与就业问题胡搅蛮缠在一起呢?既是教育问题,那更多的是在学生出校前解决才是,学生出校后便是就业问题,并非学校所考虑,如若学校一味急功近利,追求漂亮的标签,那只会让两种问题混乱至极;如果把前者解决好,也许还会对后者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尽管教育部门已经出台相关政策积极改善此现象,但一个社会问题的解决绝不是立见成效的,唯有多方携手,守好自己的底线去积极响应,方才可能推动问题逐渐向良性方向转化。
欢迎扫码关注支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