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一过,小区里的早点店齐齐的都开张了。春节期间的干净和冷清,被来来往往的身影和“新年好!”的互相招呼所替代。
“放心油条店”,在期待中炸出了焦黄喷香的第一锅油条,小店外面的队伍已经排得挺远了。从旁边经过,我也想加入到队伍里面去。 可来不及等了,要不明天再说吧!
明天赶早,队伍却更早了。隔两三家的“啥汤店”,倒是顾客不多吆喝声很大:“才出锅的煎饺买五送一!乾隆皇帝爱吃的啥汤,营养丰富美味补人的啊!”
几个大方盘子,热热闹闹的堆满了刚出炉的饺子和馅饼,蛮诱人的。
以前买过一次他们的“啥汤”,冲着乾隆爷的名望去的。
大而透明的塑料碗里,打个生鸡蛋,沸腾的大补汤冲进去,香气袅袅。
可这么一烫,塑料盒子里面的汤还能喝吗!退出来,真不知道,这一碗汤要还是不要呢?
从此不会再来买了,这是肯定的。
年前他们店面的玻璃门上贴着纸条:重新装修,初八开门。
这会儿小小店堂里,四五个人忙忙碌碌热气洋溢。我却敬而远之。
回过头,便是著名的“小夏酥烧饼”。新年首秀,案子上各色早点琳琅满目;炉子上大小长圆几种烧饼,刚出炉就被买走了。主客之间,老熟人似的说着年后重逢的话,微笑明亮在每一个人的脸上。
长长窄窄的小烧饼,老妈很喜欢。我停下脚,等几分钟,刚出炉就垒成了一堆。
老板娘说“两个四块钱。”“涨价了?”“是啊,别人都涨了我们不涨不行。”一旁忙着的儿媳妇重复了一遍“不涨不行!”
意料之中的涨价,她们倒有点儿不好意思了。
新的一年到来,谁都为自己的未来有所打算,在城里讨生活的,不就是要靠点点滴滴的盘算来增加营收吗?
香酥可口的烧饼,回家给老妈送上一个,再加一碗荷包蛋冲麦片,老妈赞不绝口“烧饼越做越好了,加上你的辣椒和麻油,今天早饭,美!”“涨价了!”“难怪呢,我说怎么芝麻也变多了。”隔天我再去买,趁它还没有瘦下去!”
隔天,我没去小夏烧饼店,而去了油条店,油条也变得微微胖大了一些。当然价格也……
无意间冒出来一个想法:把小区里各色早点都买一遍!
后来几天,向左转,站在馒头店门口“买三个黑馒头,涨价了吧?”“没有,哪能年年涨价?”
不是他们都涨了吗?但是我没说。
其实这馒头店夫妻俩很不容易的,几毛钱一个馒头,几块钱一叠煎饼,还有多种廉价的面食,起早贪黑忙不停,养育着一女二男三个孩子。
出于好奇我问过女主人,她说“有个女儿还想生个男孩,没想到来了双胞胎。”
我倒希望他们能涨涨价的。
转过菜场还有一家类似的馒头店。一个大男孩,胖胖的站在里头,被各种待售的面食包围着。“这是什么?”我指着大鞋底似的饼子。“排叉”,“哪里特色?”“徐州”。
听起来好像一种肉食。买几个尝尝呗。
莫名其妙的,以往并不热衷于在外面买早点的,这几天东家买了去西家,多种多样少少的买,回家挂在窗口风凉的地方,安排着今天明天后天挨个儿吃。
心里还想着下次去买的红枣卷子粘豆包……
这个年过得,小区里短时间里消失又重新燃起的早点店的人间烟火,原来有着如此这般的魅力,突然发现,自己竟然这么喜欢这烟火的味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