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很多人一样,我对唐诗的认知都是从那首《静夜思》开始的。“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短短小诗曾拨动过多少游子的心弦,它跨越时空,给了我对月的想象。
渐渐地,我知道了“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唐代的诗人们用他们的辞藻挥洒孤独与惆怅,或壮阔、或幽美。写诗江湖、寄情明月,唐诗里的月色总能给人以奇幻的联想。

蒋勋先生有这样一句话。
唐诗当中有一个精神是出走和流浪,是以个人去面对自己的孤独感。
我想这也便是唐诗最感人之处。李白一生仕途坎坷,他也曾叹过“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啊。但是他的精神早已经不局限于那区区朝廷,他饱含孤独但又开朗乐观、心怀悲愁却热情四溢。他的灵魂偶尔伫立在澎湃的黄河上,偶尔安身于汪洋里的扁舟,偶尔飞出世界去往那轮明月,他只身一人,他的孤独成就了他的诗文。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相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李白《月下独酌》
我思考唐诗里的月色为何使人沉醉,也许就是那其中包含的孤独感。诗人们一个一个出走这个世界去到月亮上,他们思考宇宙和人生的哲理,念想相聚和团圆的图景。当然这和他们当时的孤独处境有了落差和对比,于是就有了挣扎、矛盾等情感的外化。要知道“对影成三人”始终是只有一个人啊。
唐诗不仅仅属于月色,诗人们在看破了世事繁华和潮起潮落之后,以孤独的方式去完成自我,去追问生命的哲学含义和终极归宿。这是唐代诗人们所思索的命题,也是每一个渴望寻得自由独立灵魂的个体所追寻的命题。无论岁月如何更迭,时光如何流转,它永远都在那里,等候着寻找答案的人们,这也正是唐诗之所以能够流传至今且长盛不衰的原因。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这些诗句我们或许会遗忘,或许在某一个不经意的瞬间莫名想起,在那个瞬间,我们和这些诗人们就有了情感的共鸣了,他们就好像一个个挚友和知己,和我们相互理解、给我们以精神的慰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