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信息过载时代的知识管理

信息过载时代的知识管理

作者: 陈以千 | 来源:发表于2018-12-20 18:58 被阅读53次

知识来自于人,通过各类符号及物理载体传播。

知识本身是没有取向的,只有借助于人才会产生影响,而由知识产生的困扰,每个个体都不相同。

所以这个问题归根结底讲的是个体如何与丰富的知识共处。

首先,知识是会产生复利的。因为知识积累多了,才能让已有神经元产生更多连接,即产生知识的马太效应,这与经济学中的复利如出一辙。

学问、见识、教养…这些东西,也像金钱一样,是占有的越多的人越有占有的能力。

如何减少知识带来的困扰?归根结底还是需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管理好知识,而不是做知识的奴隶。处理好跟知识的关系,知识困扰自然就少了。

所以,做好知识管理才是出路,否则,我们可能会在黄金屋中窒息。

一、筛选信源,学习一手知识

精力有限,筛选知识是为了提高效率。

一手知识就像河流的源头,是知识发源的地方,是知识刚刚被创造出来的地方,这里的知识浓度和质量极高,有丰富的底层逻辑和底层概念。

当顺流而下,离源头越远,支流越多,混入的杂质也就越多。当一份知识掺入了太多杂质时,就只能勾兑成鸡汤了。

科学理论繁复,学术界之外的知识无产者无法识别眼花缭乱的体系;传播逐利,本该把守真理玄关,为民众鉴别好坏的媒体,失去了声音的焦点。拍脑袋想出来的民科,经不起检验的伪科,在市场上呼声超过聪明科学家花几百万科研经费和十几年光阴做来的成果。

大部分人说不出除了佛洛依德、荣格之外的心理学家的名字,而心理学界支持他们的人有多少?

大家往往批判学校守旧、科研陈腐,但高水平的学术研究,必定领先于同时代。一项科研成果,从发现到投入市场再到大众熟知,往往相隔数十年。比如计算机,先用在军队和高校,等到商业环境成熟,推广到每家每户。

你面对的是汪洋大海。探寻源头的你,划着独木舟,来到一条曲折水径。朝闻道,抓住定义、验证与质疑三部曲,在探源的逆流上,有什么装备帮助我们走得更远?期刊排名、获奖科学家、文献引用率、民众普遍关心的问题、高创意与广泛使用的开源项目、跟对导师……人的兴趣、经验、机遇有别,会选择不同的选择。

以上是对知识源的管理。

二、调节学习的过程

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学习过程分为三步。
1 编码——把你看到的东西,在心里面给它一个编码,形成一些潜在的心理表征。所以首先你要知道,理解所学的事情。
2 巩固——就是心理表征的强化。通过遗忘,再考试,再练习,不断地被挑战,这个过程当中把他巩固下来,形成深刻的心里表征。形成我们不需要通过认真的思考,直接就能够做出来的生理性的反应。
3 检索——通过检索给大脑施压,强化记忆。

编码,巩固和检索,这是人学任何复杂的东西的时候,都需要用到的。仅仅在脑海中储存一些知识是不够的,要把它形成能够自动调用的心智模型。就是让它能够自动的组合,自动的使用,然后形成一套体系,这才算我们真的学会了一件事。

形成心智模型的过程,就是我们每个人学习一个技能的过程。

反常识的事实如下:

学习越轻松,效果越不好。

看起来非常勤奋的,在那儿不停的背书,不停做笔记的人,耗费大量的时间。但是学习过程是很轻松的,因为他没有做一些有挑战性的事情。频繁的集中练习,只会产生短期记忆。

而只有给我们的的练习当中加入了时间间隔和内容间隔,我们才有可能学得更加的牢固。因为向长期记忆中存放新知识,需要一个巩固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记忆痕迹也就是大脑中有关新知识的心理表征得到加深,被赋予含义,并且和已知联系起来。 这个过程需要数小时,甚至数天。

所以在我们出现了一些遗忘以后,再检索所学到的东西,就需要下更多的力气,这会重新触发巩固的过程,进一步强化记忆。

以上是部分认知心理学的事实,可以顺从这些规律去规划自己的学习。

以上是对学习过程的管理。

二、构建知识体系

很多人都患上了知识焦虑症。一天不求知,心里就不安。对新的知识、新的信息和新的认知迭代始终有一种匮乏感。

时间长了才发现:认知并没有由此而提高,思维并没有由此而升级,知识和技能依然在原地踏步。

这是在为缓解焦虑在学习,而非有目标地学习,这样的学习是无用的。

有了目标,接下来就要为完成这个目标而构建知识体系。

在构建知识体系的过程中,一方面我们要努力学习那些生命周期更长的经典知识;另一方面,要通过追踪前沿、吸收新鲜信息,保持知识体系的生机与活力。很多人把知识体系比作书架,以为分门别类把知识摆放到合适的位置就是构建知识体系。

知识体系更像一个动态网络,我们通过学习不断增加网络的节点、拓展网络的范围,让这个网络能够接触更广阔的领域,又能洞察更深刻的细节。在不断更新拓展知识体系的过程中,你会发现,原来难以理解的事物变得通透简单,难以把握的难点变得如此轻松,难以克服的矛盾不过尔尔。

当你的知识体系能够撑起你的理想时,你会发现,原来限制我们的真的不是财富、地位、背景,而是由知识体系所奠定的认知层次。

以上是对学习的意识的管理。

三、应用所学知识

不会学以致用,就成了人们口中常说的书呆子。

表面上知道了很多道理,但没有去实践,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人与人之间的智商差别不大,差距越来越大在两个字:行动。

看了很多书,听了很多课程,参加了不少培训,如果能力没有得到提升,你可能是用一种海绵思维在被动学习,只照单吸收知识,没有思考内化,没有联系实际应用所学到的知识。

表面上学了很多,实际上收效甚微。这种被动学习方式,只会让你变成勤奋的蜗牛。进步缓慢,效率低下。

还有一种淘金式思维学习——主动思考,不断提问,质疑所学知识,过滤信息,与知识互动,并把知识内化为己用。

批判性思维是一种的典型的淘金思维。这种主动学习方式,比被动学习效率高很多。

高效学习人士不仅能应用淘金思维,他们还会把所学应用到实际当中。

马斯克把所学的火箭等相关知识用来制造火箭,巴菲特学习经济股票知识,用来投资企业,孙正义把所学的管理知识用来经营企业。

学习是为了应用,如果学了不用,还不如不学。知识管理专家张萌提出应用知识比拥有知识更重要。知识只有在使用过程中才能体现它的价值。只有真正吸收转化了,知识才能变成自己的。不然就是无效学习,白花了时间和金钱。

以上是对学习应用场景的管理。

四、有意识地制造输出

知行合一是检验知识的唯一标准。

很多人以为听课读书就是获取知识,其实从知识管理的角度来看,听课读书仅仅是单纯的输入而已。

要让知识真正进入你的头脑,成为个人知识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需要经过输入、处理、输出的一系列过程,知识才能内化到你的知识体系之中。

正如叔本华曾经说过的,光是不停读书,过后却不深入思考的话,绝大部分知识都会流失,不会在精神中扎根。

所以,从现在开始,不要总是浅尝辄止或是摘录就算了。

你需要进行输出,比如写作,演讲,分享,与人讨论,教授给别人,录音或录像等,就算是一场即兴谈话,也是输出的很好方式。

输出目的不一定是为了传播,而是为了强化自己的知识。把每一次输出都当成一个小型的作品,提前准备,不断打磨。这样,每次输出起到的作用就会增强。

事后对自己的输出继续反馈,作出总结,学习效果又会强化。

以上是对学习结果的管理。

相关文章

  • 信息过载时代的知识管理

    知识来自于人,通过各类符号及物理载体传播。 知识本身是没有取向的,只有借助于人才会产生影响,而由知识产生的困扰,每...

  • 拆书帮21天练习感悟

    知识爆炸的时代带来知识付费的风口,也带来了知识焦虑。信息过载时代,选择少而精的信息处理方式,化繁为简。会给我们大脑...

  • 建立inbox体系 | 收集高质量信息的有效技巧

    知识爆炸还是信息爆炸? 知识:内化的是知识信息:外部的是信息。 信息过载还是信息混杂? 过载:输入过多,大脑超载混...

  • 两项重要的学习能力——《你的知识需要管理》笔记⑧

    生也有涯,知也无涯。在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我们不是缺少信息和知识,而是往往面临着信息和知识过载的困扰。面对信息...

  • 信息气泡 / The Filter Bubble / 每日一读

    前此,我们在论及「后真相时代信息过载的信息过滤」和「当互联网成为你的知识管理员的时候」(均已发布) 时,曾设计了两...

  • 信息过载时代

    「不把信息当知识,不把收藏当学习,不把阅读当思考,不把储存当掌握。」 早几年怎么没看到这段话,一语点醒梦中人......

  • 30天专注橙长#构建知识管理体系-day13-小茹

    全面的文章的一个整理 why-为什么要构建知识管理体系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人们长期碎片化接收信息,造成信息过载。但...

  • 知识过载?技术爆炸?

    知识过载?技术爆炸? [toc] 1. 知识过载 我每天获得的碎片化信息太多了、太广泛、太冗余了。知识过载、和技术...

  •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在这个知识无处不有,知识无处不在的时代里。我们该怎样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 以前知识匮乏,现在信息过载。以前我们...

  • 读完这本书,一定会变聪明

    正如你所知道的,我们身处一个信息过载的时代。信息过载带来又是观点的过载:一条信息能引发 10 种不同观点,100 ...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信息过载时代的知识管理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tjuk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