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汉解封百日:后疫情时期的痛与爱
2020年4月8日零时,武汉解封。在此之前,特大城市武汉已经封城76天。在解封后的100天里,人们各自见证了武汉渐次释放的痛与爱。
重生
解封前一天,21岁的武汉男孩柳鸣溜出小区,上街拍照。柳鸣是浙江传媒学院摄影专业在读学生,武汉封城后一直待在家里。他拍下解封前一天武汉街头日常,发在微博上。柳鸣将这组照片命名为“重生”。后来,他又把那天拍摄的视频剪成一段30秒的小片子发在网上。
而在镜头之外,柳鸣看到的其实不止复苏的希望,还有走出伤痛的艰辛。溜出家门拍摄前四五天的一个晚上,凌晨一两点,他去开窗户,听到楼下的老大爷正对着花丛喊老伴的名字。老夫妻的女儿常年在国外,封城期间,老伴因感染新冠肺炎去世。花丛是老大爷和老伴一起种的。
在解封前一天晚上,22岁的教师张瑾收到来自陌生人的短信。疫情期间,微博上发起“晚安计划”活动。全国各地的陌生人,每天和一位武汉人互发短信。
解封第一天,张瑾收到最后一条短信,“今后就算忙于种种重要的事情,都别忘记:要有很多力量,很多傲气,很多爱,相信行动有价值,相信生命胜过死亡。”
不可否认的是,华南海鲜市场的重生面临更加艰难的挑战。50多岁的张老二在武汉做了将近30年海鲜生意,大部分时间在华南海鲜市场。武汉解封之后,张老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去外地要账。春节前几个月,湖北省随州市一家酒楼的老板陆陆续续从张老二店里拉了十几万的货,都是赊销。张老二和随州老板约定,过完年清账。武汉解封当天,张老二到随州要账,酒楼老板“说不敢见面”。“如果他说疫情期间没生意没回款,我觉得我都能够理解,没想到他找这么个借口。”张老二说,“华南海鲜市场大部分确实是卖海鲜和调料的,卖野味的确有,但人数并不多。不要污名化我们,我们也是受害者。”
自从华南海鲜市场休市,多数商户于2020年4月先后迁往汉口北海鲜市场。虽然叫汉口北海鲜市场,但它并不在武汉核心区域的汉口区,而是在几十公里外的黄陂区。张老二的生意一落千丈。

在距离华南海鲜市场不足一公里的一家房产中介,从业者看到是一个分裂的地产市场。武汉解封之后,二手房市场破冰回暖,刚需房和改善房的市场需求被释放出来。张波原本以为,疫情影响下的二手房价格会出现松动,但他服务的房东里,没有一个报价低于疫情前的市场价。
而他的同事秦海看到的完全是另一幅景象:租房市场大量房源上新而租客数量不足,市场萎靡。秦海认为,疫情之后,武汉的租房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租客的议价地位提高,原来月租金2500的两居室现在1900元都租不出去。
好久不见,武汉
在盛夏季节来到武汉的是日本纪录片导演竹内亮。2020年6月初,他带团队从南京到武汉拍摄纪录片《好久不见,武汉》。影片于6月26日上线,引起广泛关注。
竹内亮长期生活在南京。武汉爆发新冠肺炎疫情之后,他对武汉的真实状况十分好奇,“我想看到真实的武汉,传达给全世界。”最终,竹内亮选取了10个武汉人的故事。
从华南海鲜市场的老板、日式居酒屋经营者、雷神山医院的建设者、疫情后店铺倒闭的年轻创业者,到疫情期间目睹死亡的护士、失去亲人的民营医院工作者,再到即将结婚的年轻警察和武汉本土RAP创作歌手,一小时一分钟的纪录片展示了10位经历过新冠肺炎疫情的人物故事。
最后一位拍摄对象的自白给竹内亮以触动。她是一位英语老师,也是以武汉市民生活为拍摄素材并配以原创说唱的创作者。“疫情不是好事,很多人失去了生命。但全世界都知道武汉了,可以把武汉的文化传播向全世界。”她在片中说。
在某种意义上,以死亡为代价让世界知道武汉,显得残忍。但在竹内亮的叙事语境中,这位英语老师代表的是疫情之后武汉人向前看、谋求积极转变的一种可能性。
(摘自7月21日界面新闻 作者 翟星理、翁桧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