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我便网上买了《瓦尔登湖》一书。
由于种种原因,十年来一直束之高阁,从未翻阅,一度以为这辈子自己都不会再翻它,就此浪费。
余华曾说过:“有些书,阅读它是需要时间和缘分的。不要以为书买了就放在家里不看,就觉得浪费。等哪一天你想读它的时间到了,缘分就来了。”
果不其然,我和《瓦尔登湖》的缘分虽迟了十年,但如今终究还是到了。
全书从头到尾,我第一遍阅读就花了12.5小时,等于我阅读其他书籍的2倍时间。
读得很慢,但读完后,我收获满满,内心产生许多大大小小的思想碰撞。其中最深的感触就是:人生需要旷野这剂良药。
理由主要有如下三点——
第一,亲近自然是人的本能。
书中《阅读》开篇有这一句话:“人们当然会对同类的天性和命运感兴趣。”
一语中的。
就像大家都对同龄人的话题特别感兴趣,对自己的朋友发的朋友圈特别感兴趣,对和自己相同出身的人的人生轨迹也特别感兴趣。
对从小农村长大的我来说,对作者笔下瓦尔登湖畔那种浓郁乡土气息的生活也十分感兴趣,并且还很共情。
我特别喜欢尾篇《春》。书中作者除了用大量笔墨写冰湖在春天解冻时发出巨响的震撼美外,还写到麻雀、大雁、刚松,老鹳草、蓝鸲、歌带鹀等数十种草木飞禽走兽,以各自的本能敏锐察觉大自然气候的变化,以不同的出场方式闯入自己的视野里,让他通过它们判断春的降临。
这一切给我的感觉,多么的熟悉。
时光倒回到二三十面前,生活在某个偏远小山村里的我们,也是通过植物、水、禽类活动等觉察到季节的变化。然后,在不同的季节里,大家种植和食用不同季节的蔬菜水果,非常的原汁原味。
每每回忆起这些,都叫我怀念不已。
城市的生活固然方便,商品琳琅满目,想买的东西应有尽有。以前一年中过了季节就再也吃不到的果蔬,现在出门口超市随便买,一年四季天南地北的都有,但却总买不到当年那种从大自然里长出来的味道。
长期生活在城市里,远离了大地和庄稼、森林和原野,很容易让人慢慢变得温顺、柔弱、厌倦、沮丧和麻木,毫无快乐可言。
而当我每次逢年过节回老家,看到一座一座青山,看到一片一片稻田,看到一垄一垄菜地,近距离听着溪流涓涓,鸟鸣声声,都会倍感心情舒畅,欢喜不已,好像整个人活过来一样。
我无法解释自己这种心理变化,觉得这只是自己个人的感受而已,不具有普遍性,也没有什么理论依据可以解释缘由。
直到后来在一书上看到这个很哇噻的知识点:发明生物多样性(biodiversity)这个词的哈佛大学教授爱德华·威尔逊,还创造了另外一个词叫“biophilia”,它指的是:人类对生命的喜爱,意思是亲生命、亲自然是人的本能。
我这才如梦初醒。
原来,喜欢亲近大自然是我们人的一种本能,而不只是我个人的喜好而已。
就像看见一个娇小生命,看见一个清澈的湖,看见一片盎然绿意,我们都会霎时心情愉悦,卸下防备,愿意亲近。
这是多么神奇美妙的生命链接啊。
第二,旷野可以释放情绪,缓解压力。
据有关研究表明,自然和心理有一定的关系,心理压力大的时候去到一个良好的自然环境中会有所缓解。
所以一点也不奇怪,现在越来越多青中年人(一般压力较大人群)、城里人喜欢扎堆野外露营、登山攀岩、森林徒步、户外骑行、出海浮潜等。
人都习惯性戴着面具生活,只有当我们置身在空旷沉静的自然环境中,才容易摘下面具,直抵灵魂,正确面对自己,不偏不倚,不卑不亢。
走进旷野,放空一切,四顾无人,我们无需任何顾虑,所有的情绪都不怕被谁看见,可以尽情释放。
群山静默聆听,野风轻柔抚摸,大地温暖包裹,内心所有的不安、躁动和沉重都会在那一瞬间得到接纳和抚慰。
不管是学习压力、职场倦怠、失恋分手,还是生活重担、婚姻破裂、对逝去青春伤感等带来的负面情绪,都会在这种被天地包容的环境中得到不同程度的疗愈;人甚至会在那一刻突然放下,突然释怀,不再计较,不再疼痛。
就像《被讨厌的勇气》一书说的,放在更大的共同体里,我们都是宇宙的尘埃。所以,不用害怕别人的看轻,不用害怕一事无成,不用害怕人生失败被抛弃,我们都是宇宙的孩子,都有归宿和被爱。
电影《心灵奇旅》有段台词说得特别好:
人生是旷野,不是轨道。有人爱晚风中绽放的花,小巷里乱窜的猫,独自一人看的日落,真诚而不失浪漫地热爱着自己所热爱的。未必有所成才算活着。只喜欢看天空、散步、吃披萨的人生也很好。我来这世界,只是为了看花怎么开,水怎么流,太阳怎么升起,夕阳何时落下经历有趣的事,遇见有趣的人。
正是这句“人生是旷野”,近些年疯狂席卷网络各平台,成为许多人新信奉的人生信条。可见它深得人心。
确实,人生不是轨道,没有固定的模板,没有唯一的答案,没有谁一定要活成什么样子。
不想结婚也好,想离婚也罢,喜欢的东西大家都不喜欢也没关系,每个人都有权利去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
在人生的旷野上,没有谁能给我们压力。我们只需按照自己的节奏和热爱去生活,像风一样呼啸而过,像草一样野蛮生长,去感受生命,去经历悲欢。
第三,旷野能给人重新出发的力量。
还是要重提此书中的尾篇《春》。正如某一书友所评,作者写得很美,美得让人想通篇背下来。
我也有同感。
他写春天冰湖一夜之间的变化,“宛如夏日黄昏般宁静而充满希望”;把宁静的湖面,比拟成“胸怀”——“映照着夏日的暮空,尽管天上并没有那种景象,仿佛它已经和某个遥远的地方声气相通。”初春瓦尔登湖一派平静而生机盎然的景象扑面而来,读来让我心情大好。
他写“凝视着丝带般的湖水在阳光下闪烁真是幸福的事情,光滑的湖面洋溢着欢畅和青春,仿佛正在倾诉着湖中的游鱼是多么的快乐”,让疲于奔命的人觉得这样漫无目的的观赏,是多么幸福又奢侈。
他写猎鹰在天空中盘旋,是“怀着骄傲的信心在空中玩耍”,是“自由而优美的坠落”;“它独自在那里玩乐,好像在宇宙里没有伴侣,也不需要伴侣,只需要清晨和天空来供它玩耍,它并不孤独,反倒下方的整个大地变得孤独。”
只要你不觉得孤独,孤独的就是别人。这是多么清醒而丰盈的灵魂啊。
但这里除了美景之外,我更被打动和深深折服的是那句“我们需要旷野这剂良药”及其论述。
在倒数第三段开头作者写到:“若非周围有未经探索的森林和草原,我们镇上的生活将会索然无味。我们需要旷野这剂良药。”
深表赞同。
旷野是抵抗生存疲劳的良药。走进旷野,能给人重新出发的力量。
文明城市的生活千篇一律,快速忙碌,水泥森林容易让人视野疲劳,焦虑且迷失。想让人生轻松一些,我们需要时不时到旷野里走一走,慢下来,静下来。
荒漠、戈壁、森林、草原、大海,乃至是农田耕地,任意一处原野都可以去走一走,看一看。
它们都是最充满力量的原始生命所在,生长着各种各样的动植物,神秘而探索性十足。
去潮湿的沼泽里跋涉,去闻闻草叶的呢喃,去观察小动物的爬行,在探索万物的同时,也是在探索了解我们自己。
当你了解到一定程度,你就会发现我们与万物同在,同悲也同喜。在我们日常生活圈之外,大地和海洋是无限荒芜的,我们所知所涉足的领域微乎其微。
据科学研究,我们对海洋的探索不足5%;世界上还存在着许多无人区,还有从未留过人类足迹的大山......
于我们个人而言,大自然是何其广袤、神奇、力量无穷。
书中后面,作者对旷野还有一段很精辟的见解。
他说:“每当看到无穷的自然力量,泰坦般巨大的地貌地势、散落着船舶残骸的海岸线、万木欣荣与枯萎的旷野、电闪雷鸣的云朵,还有连下三个星期造成洪灾的雨水,我们必须感到精神焕发。我们需要看见我们突破自己的局限,在我们从未涉足的原野自由自在地生活。”
读到这里,我整个人的精神也随之振奋起来,仿佛那股强大的自然力量穿透了文字,跃然纸上。
喜欢探索是人的天性。人生无论在哪个阶段,只要还有好奇心和勇于探索,那么一切就不会停滞,未来就会有无限希望。
走进旷野,去征服一个山头,跑一次马拉松,完成一次骑行,去感受大自然的深远和野性的生命力,重新认识自己;
当我们的身体得到放松和锻炼的同时,心灵也会得到力量,助我们重新出发。
-后记-
《瓦尔登湖》是十九世纪美国作家梭罗独居瓦尔登湖畔的记录,描绘了他在那里生活两年多的所见、所闻和所思。
梭罗的观念放到现在依然是超前的,他提倡简朴生活、环境保护,他希望每个人都能够清醒地活着,追随自己内心感受和想法,成为独立自主会思考的人,最后回归自身的本性。
还有就是,书中描写美景和优美文字非常多,读来容易让人陶醉,心驰神往,因而被称为心灵疗愈之书。
此文只是我第一次阅读的诸多感触之一,书里还有许多内容我没有展开细说。我觉得我还会再读,反复读,到时候还要再写。
最后,建议每个人最好都去读一读《瓦尔登湖》,认识自己和自然是什么关系,从自然里找到真实的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