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拥有时不在意,失去后才珍惜。这是人的惯性。当习惯成为状态,未必是好事情。它很容易让人暂时性失忆以及懈怠,踩入环境制造的柔软陷阱而不自知。
有人说,现在的孩子就是窝里横。把好脾气,好教养留给同事、朋友、甚至陌生人,回到家就各种不顺心不耐烦不走心。把最难看的那一面留给亲人,亲人有时候变得不如外人。
有人说,自从有了另一半,对方在外面光鲜亮丽光彩照人,回家她就把最丑的一面,最邋遢的一面都留给自己。暧昧时期的为悦己者容,确认关系后反而没有那么上心。
还有一种就是,男生追求的时候轰轰烈烈,得到后的就完全变了样。看到一个小故事,男生带着新交的女朋友和自己的朋友吃饭。期间各种嫌弃女朋友作,女朋友被说得快哭了,男生也没有什么反应。
以上的行为,是很常见的现象。在恋爱中,在家庭里,或者人际上,都会有不珍惜和不被珍惜的时刻。
里面的因由千差万别,各有各自的理由。深入来说,这些行为也许起源于所谓的“安全感”。
当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无比亲近,就会不自觉地将对方划入“自己人”的行列。这是一种认定,在关系里是需要的。然而这种认定变成人们意识里的理所当然时,便没有那么令人喜欢。”想当然”直接体现在——既然是自己人,就不必客套,不必伪装,不必上心。安全感给予的保障就是,对方不会轻易离开,或者说不会离开。
这样的“安全感”太感觉良好就会成为慢性毒药,无声地发生侵蚀与磨损。
因为不可轻易斩断的关系,被爱的总是有恃无恐,而爱你的人变得特别倒霉。他没有享受到与外人一样的福利,反而有些“不如外人”感觉。两个人相处确实要把最自然最真实的一面展现给对方,这不意味着可以不作为不继续维持。
为什么人们在外面更能保持一个友好、靓丽的形象。因为外面的关系大部分比较浅薄,而浅薄的关系相对来说是危险的。危险性在于,他人不会像爱自己的人一样,会各种包容与忍耐,以及毫无保留地给予爱。人们都有先天的避险意识,所以总能在外人面前保持得很好。这没有错。
如果对于所有重要的关系心里都有这样的认知——不随意对待,警惕惯性带来的懈怠。那么,重要的情谊应该可以保存地很久很好。
李安说过一段话:“我太太能够对我笑一下,我就放松一点,我就会感觉很幸福。我做了父亲,做了人家的先生,并不代表说,我就很自然的可以得到他们的尊敬。你每天还是要来赚他们的尊敬,你要达到一个标准。这个是让我不懈怠的一个原因。”
不是爱情到最后都只能变成亲情,而是人们不想再为爱情费心思花精力,给自己的松懈找了一个美好的出口而已。终归是不想再付出时间与爱罢了。
那么,对于在关系里一心一意付出,并且仍期待爱意的人,会不会替他们深感冤枉。
不过是爱你,怎么就变成了倒霉鬼。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