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章原文: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译文:
道先天地而生,独立统一到这个统一体中,再生出阴阳二气,这阴阳二气相交,而形成更多的事物,由这些事物推演开来,形成这世间的万事万物万物背阴而向阳,就是在这阴阳二气的相互激荡中产生新的和谐统一体,人们最厌恶的就是孤寡不孤这些状态,但统治者却用这些名称来称呼自己,所以这世上的万事万物有时候减损它,它反而得到增加,有时候增加它,它反而有所减少。别人用这样的人生道理教导我,我也用那些话去教导别人,争强好胜的人,不能寿终正寝,我将把这作为教人的最基本的道理。
本章首先论述了天地万物的生成过程,老子认为天地的本源就是道由道推演开来才有了一有了一有了三,进而有了万物本章后一部分同样是道德经辩证法思想的体现,人类的人性中厌恶的孤寡不苦,这些状态帝王居然用他们来称呼自己,这也许是现代人精神困境产生的源头,值得引起我们的思考,本章的最后老子提出了把强梁者不得其死作为最基本的道理,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道德经中体现的柔弱无为的处世哲学。
第四十三章原文: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于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译文:
天底下最柔弱的东西能够征服天下,最坚硬的东西,无形的道可以在没有间隙的东西中自由穿梭,我因此明白了无为是有好处的,无声的教诲,无为的好处,天下最少有人能够认识到和做到。
文章主要体现了老子的柔之圣,刚弱之胜强的重要思想,柔弱不言无为的思想贯穿道德经始终。老子认为,柔弱的东西之中蕴含着惊人的能量,譬如绳锯木断,水滴石穿的道理。柔弱只是表征,那么如何能够发挥柔弱的能量?老子认为要用无为的方式,很多人认为老子的无为是一种消极处事的态度。其实,老子提出的无为正是为了无不为,实际上还是一种有为,懂得老子的无为是为了有所为,这样我们才能真正体会老子的思想。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实际上,是一种精神境界,只有达到这种境界的人,对此才能发出会心一笑。
道德经中始终认为柔能胜刚,弱能胜强。所以我们为人处事,应该采取以柔克刚的策略,看起来很柔弱的东西,其内部存在着巨大的生命力。我们都听说过种子的力量的故事,看起来微不足道的种子,在萌芽的时候产生的力量可以把头盖骨,完美的分开。要知道是用很多现代化的工具也无法完成的任务,中国古代还有很多韬晦的策略,实际上都是以柔克刚的思想的完美演绎。韬慧就是指隐藏才能不使外露,无论是春秋时期的勾践,还是三国时期的刘备,无论是名将韩信的忍胯下之辱,还是谋臣张良给素不相识的黄石公穿鞋,他们在未获得成功之前都运用了韬慧的智慧,通过这种策略取得得了人自己人生的成功,真正的刚强不是外表的勇猛,是内心的一种坚守,真正的稳定不是外表的执着,而是对内心的一种坚韧,真正的力量不是外表的炽烈,而是内心的一种温暖,在老子看来,天下最柔弱的事物能够驾驭天下最刚强的事物,由此可知无为能够战胜有为无心能够战胜有心老子的无为并不是真的无所作为,而是另一种隐藏着很深的有所为老子的无心并不是没有心机,而是一种潜意识中的心机,认识到这一点,我们才能够真正体会到老子所说的不言之教,无为之益的内涵。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