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家族教育——孝
从一个家族谈起,我们可以看看中国的古代教育。私塾教育带有明显的家族教育色彩:教材是唯一的,《四书》《五经》《诸子百家》可否理解为当时的国家课程,“校本课程”与“地方课程”却是多样化,家风家训以至于演变到后来的村规民约。家风家训就带有明显的家族色彩,如《朱子家训》、《诸葛亮戒子书》、《颜氏家训》,包括近代的《曾国藩家训家书》这些无一不对后代子孙有了明显的约束。我读过毛泽东传,毛泽东主席对自己的后代就说过要多研究自然科学,少研究社会科学。何为自然科学?即知识。社会科学或可称为政治,而这些都将为其后代打上烙印。尤其到现在,我们一定不能怀疑 这些,可以称为第二基因的作用。这个或许就是从古至近代中国教育的最成功的地方,或许也正是中国文化区别于其它所有文化的根本之所在。
在此,也想谈一下古代的四大文化及其最终命运:古代印度,佛教兴起之国,倡起无欲。按道理讲应该是最容易统治,然而我们所看到的分崩离析,两河文明不可谓不辉煌。然到了近代却成为一小国所殖民,原因何在?首先是政权与神权的关系,政权要神权来挟持;其次是种性之特点,固有家族然养成好逸恶劳,这就是最大的烦恼与缺陷。古代巴比伦,即现在伊拉克和伊朗一带,曾经灿烂,诞生有史一来第一部法典,然最终被分裂、被殖民、被奴役,如今炮火连天,民不聊生。古代埃及曾经有世界八大奇迹之一,如今不说也罢,原因如下:一是政权弱势,二是家族隐患,三是种族特权,就中国而言,姑且议之。
首先中国历来是一个家族社会。“光宗耀祖”“光耀门楣”至少在1949年以前存在,即便到了现在仍然存在,这就是一个家族的根本,也成为每一个家族成员核心使命。从心理学上讲,这恰恰是无论从古至今每个家族成员所追求的。“Sun”就解释为阳光,这是一种积极的力量,它促使每个成员进取,或许就是第二基因,纵观中国名门望族,无一不是如此。
其次中国也存在种族特权,但这种种族特权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会被取缔。或是由外力取缔,或是种族内部自行化解,这对于人类本身就是一个进步。秦以后的军功制度等就是一种补充与上进之机会,或者是出路,自隋唐起日趋完善的科举就给了一个很好的明证。而对于家族而言,对这些又是极为珍惜的,并督促后世多守其操,勿保其族之兴旺。
其次是政权的强势。中国从来不乏一个强势的政权,除了五代十国你方唱罢和登场之类外。强权政治恰恰又是必须的,更何况在君主时代又有一个铁的定律:推陈出新!你不行?下台!几乎每个政权(元朝除外)都抓住了两点作为自己的政治根本,即连被称为蛮夷的满清都因此而坐江山二三百年。
或许这是中国家族社会保护中国文化几千年不灭亡的根本。中国人不是温室里的花,它更象野外甚至是路基上的草,任人践踏,但一但有足够的环境它还会萌芽!蔓延!它的脆弱,并不是别人说的那样。于是我又在想,这大概就是中国传统中的“恕”文化!
《朱子家训》中有两句话值得思考: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推敲如下;
其一,中国文化的核心其实就两个字“孝”与“教”,首先谈“孝”。祭祀之目的为何?“不忘本”。不忘我从何而来,不忘我要做什么,不忘祖宗恩德,不忘祖宗遗土。因此,不能把祭祀看作就是一个简单的礼仪形式,其实它是隆重的。中国古代帝王祭天,目的是什么?中国古代社会秩序是这样排的,天地吾亲师,天在第一位,帝王祭天有讲究,帝王自称为天子,天的儿子,其发号施令第一句话叫“奉天承运”就是奉上天的命令,因此祭天就是向天发愿(问老子)我要做什么?这也叫不忘本,它应该是帝国的一种自律(飘飘然)。端午、中秋、除夕一律祭祀,所以这叫一种孝的文化,同时也是一种反思与激励文化,它或许等同于基督教中的忏悔,我更愿意将它看作一个自我净化的过程。
在祭祀的过程中,有所作为的人会将自己的形象展示在祖宗及后进者面前,它其实是一种榜样的作用。无所作为者也会在内心暗起波澜,这则是一种刺激,因为中国人从来都生存在理想与梦幻之中。这一点是由中国文化本质所决定的。
其次是“教”。教字有讲究,左边一个孝,右边一个异化了的文。何也?以文化人至于孝也!通过读书、学习明白孝、践行孝,这就是中国古代教育。我认为也是中国古代最成功的家族教育。孝也就是中国教育的起点,或者是家族教育中所必经之要点,并由此而辐射!
然视观今日之中国,经过政治动荡,再由物质利诱,复又个性解放。当然这里面还要面对的一个问题就是独生子女这一新族群的产生,三代独苗导致一种爱的错位。成人在追逐物质的同时,似乎在用一种无边的宽容或是物质对孩子进行补偿,既而忽视了教育本身最大的特性——体验教育,或者体验孝的教育,这不能说是我们现代教育的一大失误。需知我们培养的是人而不禽兽。羔羊尚知跪乳,若我们人类——灵长类最高端无法践行孝,或许就是禽兽不如了!
因此,孝是我们中华民族教育的基础!
然如何落实,倒是一个天大的问题。学校教育在这一点或者在解决这个问题上远远没有家庭教育给力。因为这是一个体验性的教育,就学校而言,无非是给孩子们讲一点“孝”的故事,办些关于孝的宣传,这些举措明显人一看便知是面子工程,或者讲是无法触及灵魂的;而教育是需要触及灵魂的,不然便是虚空,培养双面人,倒是忽视了人的真实性!
愚以为学校教育落实此点内容的核心如下:一首先是对家长的教育。就当代而言这是必不可少的,家长中也未必全是明理之人,此类人无可知。对于大部分人来讲,这也是一种困惑。那就是如何教育的问题。解铃尚须系铃人。二是取得家长的支持,学校教育以此为主题进行系列教育,在家长的支持下落实,这是根本,不只表里而分之。表则表之,里而里来,《大学》语: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全家为孝,则全社会为孝,则天下孝,天下孝则人敬畏,人敬畏而天下平!
此由观之,此症未为疑难,唯有上下一体一心,共谋则可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