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暖的冬至
今天是冬至。
可慢悠悠的厦门,似乎忘记了冬天的存在。
云层淡淡,阳光暖暖,吹了一夜的风也停了。
是个出行的好日子。
我们整理好东西,与那只黏人的小猫道别,然后离开了曾厝垵。
当然,临走前没忘记用上最后一餐。

接下来的行程就得抓紧了。
从厦门去鼓浪屿,并不费事,坐轮渡就好。然而最方便的航线只对当地人开放,游客必须绕远前往另一个码头才有船坐。
由于一些原因,我们十点多才坐上直通轮渡的大巴。
这时传来消息,坐轮渡需要提前通过安检。对于我们预购的11点半的船票来说,至少得11点赶到才能确保安全上船。
而大巴预计的行驶时间,是一小时。
老婆顿时有些焦虑,面色凝重,跟她搭话要说上几次才会回应。
我有心开导,却也明白,现在并不是劝解的时机。
等到了码头,我们跟着人流过了安检,上到轮船,找到一处不错的座位入座,老婆总算安心下来。
我这时才笑着对她说,还着急么?
她给了我一个白眼,我就这样,怎么着?
说完,她继续眺望外面的风景,脸上阴霾不再。

初至鼓浪屿
通过地图导航,我们沿着环岛的大道漫步。
据刚才轮渡上的导游介绍,鼓浪屿上是没有代步工具的。
交通基本靠走,通讯基本靠……好吧手机还是有用的。
不过岛屿本身并不很大,路面也很平整,走起来并没有觉得多累。
我们顺着路向东南走去,那是旅店所在的方向。道路右手边是一幢幢各式各样的小楼,有些是景点,比如旧时代的领事馆,或是最吸引儿童的厦门海底世界;其余大半都是旅店,背山看海,看样子价格不菲。
左手边就是昨天我们吃披萨的地方。
从这个距离望去,沿海的高楼大厦们组成一面高低错落的城墙。相比那些高耸的后生,只有二十四层高的海滨大厦显得毫不起眼。

在路上,我突然注意到一件很奇妙的景象,赶紧招呼老婆停步。
你看那云,像不像被一刀切断的样子?
说话间,我发现一旁有一棵树,位置简直完美,于是便留下了这张照片:

换店风波,以及娜娜小酒馆
一路好风景,一路好心情。
我原本以为整个鼓浪屿之行都会如此,结果现实很快就给我上了一课。
当我们拎着箱子、爬上高坡、穿过一条幽深之至的小巷、辗转爬上三楼、抵达之前预定的旅店时,突然发现情况有点不对。
呃……旅店?
我瞥了眼一旁的试衣间(里面有落地镜和衣柜,衣柜里放着几件婚纱),又看了看那明显带着赶工痕迹且异味浓烈的所谓客房,心里七上八下。
跟店员交谈后得知,这里原本是一家照相馆,房间都是原本的布景,后来才改成客房。
呃……怎么说呢。我不否认这家店的老板很有商业眼光,但在这里入住显然不是什么明智的选择。
幸好店员还算好说话,同意退房。我们千谢万谢,接着赶紧在地图上寻找其他能住的地方。
看网上的说法,有一间叫娜娜的海滨旅店口碑不错。然而老婆携程上找了半天,却完全找不到这个名字。
不会关门大吉了吧?
我有些担心,双眼扫过地图,却意外看到角落里闪过“娜娜”两个单字。
跟我来吧,我对老婆说。
我们跌跌撞撞下了楼,从德国领事馆外经过(那里已经改成了一家糖果店,嘿),接着走到鼓浪屿的商业区入口。
就在我们左手边,有一家娜娜小酒馆。
经询问得知,他们很早的时候就在此地开旅店,甚至有自己的独立网站,并没有跟携程合作,所以之前才找不到。
至于这老字号的旅店究竟怎么样,店家建议我们自己看看。






看完房间,我跟老婆都挺满意的,当即决定入住。
房价不算便宜,不过店长送了两张免费的咖啡券,折算后差不多三百二十块一晚。
还算公道。
大榕树下
我们放好行李,正式出发。
因为换店耽搁了时间,接下来的旅程顿时变得紧迫起来。
我们简单买了点小吃,权当午餐。

说来鼓浪屿上的小吃街还是挺热闹的。虽然大致类似曾厝垵的风格——也就是海鲜居多——但可能是为了照顾更多旅客口味的关系,有不少外地的美食也混入其中。
在一处三岔路口,我们同时看到了台湾的盖饭、山东的煎饼、西安的肉夹馍,甚至还有来自土耳其的冰淇淋。一个有着高耸鼻梁的外国大厨,右手拎着长长的铁勺,铁勺的末端粘着一支甜筒,在他的玩弄下四下纷飞,看上去惊险绝伦,如同马戏一般。
我们都看呆了,以至于忘了买一支尝尝——
哈哈,开个玩笑。
倒不是无心尝试,只是太过胡吃海喝的话,即便钱包受得了,胃也难说。
所以我们尽量克制住自己的嘴巴,以游为主,很快穿过了小吃街。
没多久,周围的人声开始淡去。
我们就是在这时注意到,岛上的榕树真是千姿百态。



几乎可以这么说:当你走在鼓浪屿的街巷,只要抬起头,总能看到漫天的榕树枝叶,为你遮阳避雨,宛如呵护孩童的母亲。
谁说独木不成林?^_^
坑爹的地图

这是我刚到曾厝垵时,从旅店前台拿来的地图。
这张地图帮了我不少忙,却也惹了不小的麻烦。
在岛屿东南附近游览一圈后,我们选中了又名八卦楼的风琴博物馆,作为下一个目的地。
于是我掏出地图对照旁边的路牌看了看。
往东走吧,我说。
可走了好几十分钟,我们却愕然发现自己在原地转圈。
你到底会不会看路啊,老婆埋怨道。
我有点发憷,赶紧掏出地图重新研究。
没错啊,八卦楼就在中间靠东的地方,我指着地图道。
老婆却不再信我,找了旁边开店的人家询问,以购买一瓶矿泉水为代价换来了情报:一个几乎完全相反的方向。
这怎么会?
我摸不着头脑,又摸出另一份旅游地图——前天在厦大门口拿的——对照着看了看。
咦?
两幅地图居然不一样!
再仔细看了看,最早那份地图的上面,有一个不怎么鲜艳的箭头,朝向地图的右下,标注是,北。
为啥会有这么坑爹的地图啊?上北下南不是国际通则吗?你这不按套路出牌啊!
彻底明白过来的我,泪牛满面。
风琴管的风情
换了张地图的我们,终于在人生的道路上找到了方向。
这句话看着挺厉害的,不是吗?
不过方向正确了,并不代表路好走。
风琴馆设在一处不矮的山丘顶部,想到那里得先爬一条很长很长的斜坡。
我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总算来到风琴馆的入口。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找个地方,先歇一会。

趁着休息的功夫,我们好好享用了一阵温润的海风,顺便观赏风景。
这里地势高出周围半截,视野开阔。往北边看,地势渐高,林地在风中摇晃,海鸟掠过海峡;往南边眺望,各种小屋小房就像无数造型各异的岛屿,浸没在大片大片的绿色之中。
原来只要换个角度欣赏,即便是那些已经腻味的景色也能展现出不一样的风情。
我们稍微喝了几口水,然后进入大门。
迎面而来的,就是这个:


说实话,这大家伙可把我给镇住了。
也许照片上看不出来,但这琴的高度少说超过6米,正面有三排琴键,脚下还有一排;风琴后侧的构造堪比现代机床般精密。只需要这一部机器,就能达到等同于一支小型乐队的效果。
哦,为什么我想到了GP-03D?(高达FANS肯定能看懂这句话^_^)
除此以外,馆里还陈列着几十座不同风格的小型风琴。



虽然我不懂风琴,可这并不妨碍我被它们的美丽所吸引。
你好,郑成功
来时便有听说过,鼓浪屿有“琴岛”之称。
除了管风琴,自然也少不了标准的钢琴。
从八卦楼离开的我们,意犹未尽,决定再去岛南的钢琴博物馆看看。
当然,途中若是看到漂亮的风景,我们也不会放过。
比如三一堂。

从曾厝垵到鼓浪屿,到处都能看到教堂的影子。我对宗教并不感冒,然而宗教建筑往往是时代艺术的结晶。

教堂本是西方的东西,可放在这座小岛上却没有丝毫突兀之处。
这就是所谓的“文化融合”吧?殖民者带来了灾难,也带来了他们的文化。文化在历史中被分解,融入到厦门的每一寸土地之中。
是好?是坏?
难说。
这个话题毕竟太大,就先到此为止吧。
不知不觉间,我们已经来到了日光岩下。

说来有些遗憾,我们并没有选择爬上日光岩。一来是前天已经爬过五老峰,作为登山来说那已经足够尽兴;二来时间已经不早,就算爬上了日光岩,恐怕那时也只剩月光能够欣赏了。
我们穿过大门,从日光岩下绕过。
这一次,是我们中国的文化痕迹在等待着我们。

我们步入馆内,顺着楼梯上行。
郑成功的事迹,大家都很熟悉,毋庸赘言。然而文物相比文字,总是多了几分实感。
(多图预警!)






记得今年曾看到过一条新闻:考古学家在蒙古国境内发现了汉朝留下的石碑,正是当初窦宪大破匈奴而留下的封燕然山铭。
当熟知的历史化作可触摸的实体,源自民族的自豪感便油然而生。
这里也一样。
落日沙滩
离开纪念馆,时间已经不早。
我们走下狭窄的坡道,穿过扭曲的小巷,与一株株榕树相见,然后道别。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近处是沙滩,数以百计的人聚集在这里,各自嬉戏。远方即海,无边无垠。目之尽头,残阳正落,烧出一片橙红色的天空。
我们走上沙滩,静静地眺望着。
时间逐渐过去,霞光换作一种金色。

光晕照在人身上,仿佛给人披上一身彩霞。

海浪时而复返,像是在替我倾诉。
争分夺秒
落日目送我们离去。
不走不行。对照地图,钢琴博物馆距离我们并不远,然而距离闭馆时间只剩下不到一刻钟。
我们匆忙买了票,进到菽庄花园之内。
这里本是某个大户人家的海上别墅,后来被捐赠出来,作为文化景点。钢琴博物馆就设在此地。

时间紧迫,我们只得加快脚步。然而通向博物馆的道路是一座窄桥,桥下是礁石和海水。

匆匆过桥,又攀上十几级台阶,我们总算来到钢琴博物馆内。
可惜这次没法慢慢欣赏。
我只好尽量拍了些照片,留待日后观赏。




等我们走出博物馆,天已经彻底黑了下来。

我们又走了几步,赫然发现自己陷入了一片迷宫。
这迷宫唤作十二洞天,是菽庄原本的主人建造的苏州式园林。蜿蜒曲折的假山之间,仿佛无路可走,却又每每在道路的尽头绝处逢生。
我不禁感叹:
有钱人真会玩啊!(偷笑)
晚餐
千难万险,我们离开了菽庄花园。
时间不早,我俩又早已饥肠辘辘。夜市虽然也挺有趣,但和之前的中山街亦或曾厝垵相比,也没有太多差别。
我们草草结束了夜游,回到住地附近,在肯德基里点了点东西,作为晚餐。
讲实话,在旅游场所吃快餐,挺别扭的,好像缺了点什么。
但我随即想通了。
重要的不是吃什么东西,而是和谁一起吃。
经历和陪伴,才是生活的本质。
想明白这点,生活就会变得更加柔软。
于是,开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