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读路遥《人生》有感

读路遥《人生》有感

作者: 森林里的鱼儿 | 来源:发表于2018-04-25 00:17 被阅读6次

          利用两天出差时间读完路遥的中篇小说《人生》。小说以改革时期陕北高原的城乡生活为时空背景。描写了高考落榜生高加林回到土地又离开土地,再离开农村,再回到农村这样人生的变化过程为故事主线。高加林同农村姑娘刘巧珍、城市姑娘黄亚萍之间的感情纠葛构成了故事发展的矛盾,体现那个时代那种艰难人生决择的悲剧。就小说作者要反映的主旨,正如柳青在本书序中写到那样: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本人深表赞同。在膜拜路遥能用如此平时的笔触,入木三分地展现当时的城乡的社会画卷的同时,另一个关键词“单位"引起了我的思考。

      很长一段时间人们对"机关单位"、"企事业单位"还是充满向往及敬畏的,进单位就能拿"铁饭碗",就能有身份和权势高人一等,但能进入单位的人毕竟为少数,于是乎人人极尽所能以进单位为荣。高加林就是为摆脱土地、农村进入单位而苦恼,然后受某些权势的愚弄,做出了在我们看来错误的人生决择。

      时代的需要,建国初期新中国一盘散沙,经济一穷二白,军事化的单位制度让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组织,有利于政府通过大规模的政治动员来解决一盘散沙的状况。以后几十年,中国单位就逐渐也变成了一个覆盖了城市、农村十几亿人口的庞大的、僵化的机构,单位成了代表政府行使配置资源的机构。在计划体制下,中国人都是单位的人,没有自我,没有个性。

      今天社会随着市场对资源的配置越来越起主导作用,行政的作用在萎缩,这带来人们的观念由"单位"转变成了"团队",尊重人的个性和权力,讲究共同达成目标。我认为这不仅是简单的词语转换,更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年轻人群对此接受快,通常他们讨厌八小时之外"单位"的束缚,工作之余他们甩掉职业,更多去张扬个性,尊崇实现自我。改放观念,就等于释放了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活力。然而单位的观念在七十代前生人的心里烙印较深。君不见,时常还蹦出"你在什么单位上班"等等的说法,大街上下班后还穿制服逛街的人,多为这样的人群,不经意的言行暴露了对单位的崇尚和依赖,而他们也是如今掌握社会资源的主要力量。思想解放还任重道远。

      路遥1982年发表《人生》,也许对当时的他还看不到单位的弊端,因此就更谈不上对它的批判了。

相关文章

  • 读路遥《人生》有感

    “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 “没有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是笔直...

  • 读路遥《人生》有感

    利用两天出差时间读完路遥的中篇小说《人生》。小说以改革时期陕北高原的城乡生活为时空背景。描写了高考落榜生...

  • 读路遥《人生》有感

    读路遥《人生》有感一个月前,终于把路遥的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读完了,厚厚的三本书,每一本都有四百多页。我在读完第...

  • 读路遥《人生》有感

    今天写篇读后感吧。 闲来无事昨天中午回家随手把老公放在床头的《人生》带到了学校,本想着没课的时候随便翻翻...

  • 读路遥《人生》有感

    读书的最大乐趣在于从中发现了生活,发现了生命的体验;生活的最大乐趣在于从中发现了类书本。在人内心杂草丛生...

  • 读路遥《人生》有感

    第一次这么专注的看一本书,看到忘了时间,看的这么“入戏”,所以有必要好好记录一下所思所感。 小说的主...

  • 读路遥《人生》有感

    今天看了一本书,路遥的《人生》,没有太多的鸡汤,但书中透出的道理让我深思,命运的不公平,处事的苦恼,人心的险恶,反...

  • 读路遥《人生》有感

    长这么大第一次感觉自己真正读懂一本书。学生时代抱着一大堆所谓的文学名著埋头就啃,换来的也只是别人一句“你...

  • 读路遥《人生》有感

    昨晚刚看完这本书。想着寒假读书来充实一下自己,就从网上一下买了6本书。总算看完了第一本《人生》。 “一千个人眼中有...

  • 读路遥《人生》有感

    我开玩笑的对璐宁说:“你一定会喜欢杜甫,而我却会选择李白”。她一脸惊讶:“你不该是喜欢李清照吗?”我高深莫测的回了...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路遥《人生》有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ukdk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