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4/13,《父母改变 孩子改变》读书笔记。
好父母就是一所好学校,好父母胜过好老师。我们每天以什么样的方式对待孩子,慢慢地,我们就会有一张什么样的脸,是孩子塑造了我们的面貌。这也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如果你对孩子是足够的有耐心,你的面容会特别的慈祥、柔软,眼里有爱的光芒,也可以简单说善的面相。相反,对孩子没有耐心、经常打骂孩子的父母,脸上的神情是不一样的。当然,对于一个常常对孩子粗暴发怒的人,除了自身的教养问题,往往也与无心、无力去理解孩子有关。
作者非常主张在孩子三岁之前,父母中必须有一个,一天也不要离开孩子,陪伴孩子越多,孩子获得的对“爱的确认感”就会越为强烈,这会影响到孩子的一生(遗憾的是有半年是没有陪伴在小宝身边的,幸运的是大宝前三岁是没有离开过的)。而每一个孩子都是“被上帝咬了一口的苹果”,世上并没有完美无瑕的人。每个孩子都有短处,也都会有长处,关键是我们用什么样的目光看待这个孩子。每一个父母都应该用一生的力量说出“我相信你,孩子”,相信孩子就是陪伴、疼爱、关注、鼓励、促进,以及所有助益性的推动。当你相信孩子时,孩子的命运就改变了;当你用整个生命去“相信”时,你自己的命运也被改变了。身为父母,我们的目光既可向上,也要向下,要珍惜孩子已经具备的,把孩子培养成身心健康、正常的普通人,这就是一种努力的方向。任何一个人的成长都有“内在限制”,这样的限制常常不为父母和其他人所知,在宽松和充满鼓励的环境中成长的孩子,往往能够把自己的优势发挥到最佳。所以作为父母的我们不要老是“很铁不成钢”,铁是铁,钢是钢。作为父母,理解孩子一定是放在第一位的工作,理解了才有同情,才有慈悲,才有勇气,也才有以无限热情接纳孩子的信念。
张老师在书上提到,做教师的孩子除非极有天分,要不然普遍较压抑,因为:1,几乎所有的教师在内心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比自己所有的学生都要出色;2,作为教师,总是会对自己的孩子要求更严格;3,作为教师,更难接受自己的孩子可能只是一只丑小鸭;4,面自己孩子的落后与不足,往往会更强烈地感到有失面子。看到这里,算是提前敲警钟,以后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们更压抑才是。不管是教师家庭还是其他家庭,我们的落脚点应该把孩子培养成一个健康的、正常的人,受到疼爱的孩子不一定会成为天才,但受到疼爱的孩子一定会更为健康,更为聪明,更有幸福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