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是人们尤其是男生最爱聊的话题之一,有些人对中外历史非常熟悉,别人一开口,他马上就能够接过话题,然后如数家珍似的从古到今滔滔不绝地讲起来,令人羡慕不已。
多读多看历史书籍固然能够增加谈资、提升优越感和存在感,但我觉得了解历史最最重要的是促使我们不断进行反思和反省。我们所读的也不仅仅只是有文字的书籍,更应该包括生活这本无字书,它如同浩瀚的大海一样,每一个人都似那海中的一叶方舟,时而勇敢地与惊涛骇浪搏斗,时而在炎炎烈日下与饥饿进行着顽强抗争,更有在凄风冷雨中所表现出来的许许多多做人做事的修养等等,这些都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当然无论是古人还是现代人犯的错误,我们都要告诫自己不犯同样的错误,随时随地要有思想、要内观、要反省,注重“时”和“习”,不断学习,不断进步和提升,这也是孔子所倡导的“学而时习之”的本意。
一提到中国传统文化,大家往往会脱口而出仁、义、礼、智、信、孝等,今天我突然发现了一个很少被提及、在过去却是相当重要的、被认为是中国文化精神的法则:谥法。什么是谥法呢?一句话,就是死后的一或两个字的评价。话说中国古时候的皇帝、做官的人最怕什么?就是这个谥法,怕死后在历史上留下骂名,连累子孙抬不起头来。
谥法确立的一条重要原则,就是“善行有善谥,恶行有恶谥,所以为劝善戒恶也。谥之言列,陈列其行,身虽死,名常存也” 。一个人可以自主选择自己的行为,但行为所带来的功过是非,却只能由他人评价,这是设立谥法的法理基础。
所以那个时候无论做官还是做事,内心都得装着一杆秤,要对子孙后代负责任。汉文帝、汉武帝的文和武都是“谥号”,王阳明的谥号是“文成”,曾国藩的谥号是“文正”,宋代名臣赵抃把一生都献给了国家,而且一生清正,所以他的谥号就是“清献”……
有意思的是秦桧的谥号,秦桧死后,高宗赐谥“忠献”,这是一个美谥,后秦桧被追夺王爵,改谥“谬丑”,之后又改,定谥“缪狠”。背着这样的恶谥,秦桧用实际行动成就了自己遗臭万年的心愿。
一直以来大家普遍认为中国人是没有信仰的,于是社会上匪夷所思之事层出不穷,可是中国历史上是有谥法的,它曾经令人心生畏惧,不敢太过胡作非为,因为心里有所顾忌,得时刻思考自己当下的起心动念、言行举止会不会连累子孙后代。这是我们谥法的道理和精神所在。
中国经历了几千年的文化沉淀,流传下来的是一本非常厚重的教科书,更是个令人惊喜不断的知识宝库。我打开书本推门进入,带着一颗敬畏心去观看去碰触历史留下来的每一道痕迹,尝试着用前人和现代人的不同视角来思考问题。在不断的探索途中我发现了一枚钻石─谥法,即便把它放置在千百年后的阳光下,它依然光彩夺目,这是我学习历史以来收获到的最大最心仪的礼物。
从大的方面讲,中国一直有“后世撰写前朝事”的习俗,因此我们在当下的所作所为也必定会被我们的子孙后代写入史册;从小的方面说,每一个家庭每一位家长的言行都将以精神能量的方式传递给下一代,我们的谥号也将由他们根据我们一生的功过来给予,这是谥法在未来永恒存在的原因。因此我们可以把它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认真思考一下,究竟想把什么样的精神传承给后代,就以此作为今后努力的目标和方向吧。
乘着“学而时习之”的翅膀去历史长河中傲游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