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得到》目前推出的二十几个订阅专栏中,我觉得功利性最弱又烧脑的当属《熊逸书院》了。去年在罗辑思维商城买过熊逸老师的书《周易江湖》,算是初次接触他的文章,我感觉读得比较辛苦。在订阅了《熊逸书院》后,我慢慢熟悉了他的行文方式,对他的专栏文章也越来越感兴趣。每次读他的文章,就象在做头脑体操,跟着他在知识的海洋里缩放视野、变换视角,在不同的时代、地域、学科之间纵横驰骋,不断提升认知水平。书友群里有资深熊迷推荐他早几年以“程雨城”的笔名出版的《纸上卧游记》,我赶紧从网上买了一本来认真研读。顺便提一下,熊老师的文章和书最适合李笑来老师所提倡的逐字逐句地阅读,以便更好地领会他文字的独特魅力和字里行间表达的深意。
《纸上卧游记》这本书不到300页,我却用了两个周末的下午才读完。幸好有几个月的《熊逸书院》的阅读经验和知识积累,读的过程还算比较顺利吧,比去年读《周易江湖》的感觉轻松了不少。如果中文也象英语那样评等级的话,我觉得熊老师的文章质量绝对够得上GRE水平,至少对于我一个学会计的理科生来说,能读懂、读通他的文章已经很知足了。
《纸上卧游记》是一本适合多次阅读的书,它和《熊逸书院》里的专栏内容不少地方是互通的,熊迷们可以把它作为辅助教材来学习,从而加深对专栏文章的理解。熊老师学贯中西,逻辑推理严密,看待问题客观冷静。他读书重质不重量,可以用两年的时间读完钱钟书的《管锥编》,也可以花上半年时间读完普鲁斯特的《追忆逝水年华》,甚至一首短诗也可以消磨一个下午。在这个推崇知识网红和快餐文化的时代,他甘愿做一个思想隐士。他“藏”得很深,互联网上查不到他的照片和身世背景,连真实姓名也没有对外公开,对公众来说他就是谜一般的存在。他“学”得很透,喜欢欣赏观点与观点的交锋,但从来不着急下什么结论。他在文章里针对一个专题铺陈相同或者相反的观点,但并不指出谁对谁错,让读者自己去感受,去思考。对于我们这些深受应试教育影响、习惯于知道问题的标准答案的读者来说,一开始无法适应他的写作风格,觉得他行文隐晦,深藏不露,让人摸不透。当我对他的文章从陌生到熟悉到喜欢以后,常常对他的选题和重剑无锋的表达方式拍案叫绝。他是一个真正的智者,不论是具体的国家、民族、制度、历史,还是抽象的逻辑、哲学、阶层、人性都有着深入骨髓地了解和剖析,让读者跟随他的指引,深入挖掘事物的不同层面,促使自己去思考和提出更多的问题。
在《纸上卧游记》里,熊老师谈到读书人没有一个是正常的。他这样说不是哗众取宠,而是自有他的道理。他认为真正的读书人心里装的不是确定的知识,而是某种确定的方法论,对毫无意义的事情抱以比正常人更多的偏好,大脑当中未完成的项目也就越多;读书每深入一步,增加的问题会比解决的问题更多,无解的问题也比有解的问题更多;读书人还有逻辑洁癖,对理性的真实倾注了太多注意力,难免招人讨厌,也给自己的生活带来了很多困扰。我觉得这也是熊老师的自白,他是名符其实的读书人啊。读假书、假读书的人就没有这种“不正常”的毛病,因为他们的精神发育早就停止了。
让我们跟随熊老师的专栏和著作,在知识的海洋里漫游,在思维的世界里博弈,做真正的读书人。
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