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png
这是城君原创的第1122个城市故事
在乌拉特后旗有个村落,
传闻在太阳落山之前,
如果不把羊群早早赶回家,
就会被魔鬼吞噬,
引来祸殃。
放牧的村民们每天都担心受怕,
不敢直视魔鬼的面孔。
原来,离村不远处有条河沟,
边上有一块巨石,
上面刻着几个龇牙咧嘴的鬼脸像。
村民放羊经过那里,
鬼脸总是瞪大眼睛注视着,
彷佛可以吸魂摄魄。
1976年夏秋之交,
考古研究者盖山林,
到乌拉特后旗去考察长城遗址。
半路,汽车抛锚,
只好住进附近的一家乡村招待所。
傍晚,盖山林外出散步,
不料与当地一牧民撞了个满怀。
几句问候之中,
得知了鬼脸像的存在。
一般人听说有魔鬼,
都是关门大吉、避而远之。
盖山林,“中国岩画之父”。
第二天,盖山林早早起床,
在牧民的带领下前往山里寻找。
在一块硕大的卧石上,
盖山林终于看到了牧民口中的“魔鬼”。
“当时看到后,我惊呆了。
有十来分钟,整个人都麻木了,
好像什么概念都没有了,
人能感觉到的东西,我都顿然失去了。”
村民口中的“魔鬼”,
正是盖山林千辛万苦找寻了十几年的
image.gif
在所有的图画中,
这是一种最遥远、最自然、
最富传奇色彩的图画。
它产生于远古洪荒年代,
有着比文字更加久远的历史。
它有着图画的形态,
却承担着远超图画、相当于语言文字的作用。
中国河套文化博物院标志来源。
远古的先民,
山崖为布,砺石作笔。
它散落在人迹罕至的阴山绝壁,
用独特的线条,
重演着近万年前的先民们,
认识自然、创造生活的一个个传奇场景。
这是阴山中最古老、也最具典型意义的太阳神和月亮神岩刻。
凝视画面,
想象先民在空旷的山谷间,
甩臂刻画,豪迈激情。
一族一族、一代一代,
远隔着山河湖海,
在悬崖峭壁上、洞穴石窟中,
如“手账”般记录着族人们在天地间,
在万物中的繁衍生息、顽强生存。
image.gif
记录了那个遥远年代里,
先民们对温饱生活的企盼、
猎人对捕获猎物的强烈渴望,
以及人类作为征服者的骄傲与伟大。
万年之前的远古文明,
与我们今天的现代文明相连。
一系列阴山岩刻/画,描绘先辈狩猎的场景。
到底是谁,
最早发现了阴山中的“无墨天书”?
将沉睡万年的宝藏,带出了深山?
盖山林并非第一人。
较早的记载,来自于韩非子,
他曾在自己的作品中讲到:
赵国有个工匠,在山梁上打凿石梯,
把君王巡游的形象凿刻在岩壁上,
并刻了一句:
赵王到此一游。
image.gif
五虎图。
700年后,北魏时期,
“中国旅游第一人”郦道元穿越西北山脉,
在《水经注》里写下:
“河水又东,北历石崖山西,去北地五百里,
山石之上,自然有文,尽若虎马之状,
粲然成著,类似图焉,故亦谓之画石山也。
河水自临河县东经阴山南,东流经石迹阜西,
是阜破石之文,悉有鹿马之迹,故纳斯称焉。”
记载中提到的“临河县”,
就位于今天内蒙古巴彦淖尔市境内。
岩画中的祭天。图源:李远国。
岩画中的天神。图源:李远国。
《水经注》虽已有记载,
但郦道元之后的1500多年里,
阴山岩刻淹没在历史尘烟中,
始终没有引起世人的广泛关注。
盖山林也没想到,
命运之神,向他露出了微笑。
盖山林曾在大学的课程中,
听老师讲述世界考古史上的经典岩画。
那岩画上生动的驯鹿、长毛象、野牛,
还有行进的马群、跳跃的牛鹿群⋯⋯
一切神奇的事物都让他心生向往。
image.gif
野兽洞穴比画图。
image.gif
天神与天体形象。
欧洲发现的岩画,原点状和四边形的符号清晰可见。
所以,当从《水经注》上得知,
内蒙古的阴山中有被刻画的山岩时,
他毅然走上了寻找岩刻的道路。
迢迢阴山,沟壑纵横,
茫茫大山中,
哪里才有“虎马之状”、“鹿马之迹”呢?
他孜孜不倦地寻找了十几年,
从年轻人变成了中年人。
直到那个傍晚的意外相撞,
往后20多年的时间里,
盖山林走遍了中国北部的山川河谷,
其中的艰辛不言而喻。
“我不爱吃肉,蒙古语也不太懂,
在牧区考察很不方便。
我每次出去,都背着干粮、骑着毛驴,
饿了就吃白面饼,没有味道就找点儿沙葱吃。”
那个年代,没有复印机,
盖山林手抄了几百万字的书籍资料,
获取岩画的研究资讯。
沉寂了近万年的神奇岩刻,
终于走出深山,
开始被越来越多的人所了解和关注。
image.gif
盖山林弥补了中国岩刻的空白,
但岩刻始终只在考古界内流传,
世人对它的存在知之甚少。
沉睡了上万年的“无墨天书”,
会不会再次沉寂?
沦为被遗忘的时光里,
微不足道的几笔涂鸦?
本文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加微信号:nayizuochengg 加入「那一座城」读者会
合作咨询QQ:3159178733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