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听见心的声音:一对酷爱中国盆景文化的父女

听见心的声音:一对酷爱中国盆景文化的父女

作者: 盆景微杂志 | 来源:发表于2019-07-06 15:27 被阅读0次

听见心的声音:一对酷爱中国盆景文化的父女

在风景秀丽的杭州超山脚下,安静地坐落着一所盆景艺术博物馆,这里是浙江惟一一家盆景类私人博物馆。它的主人是一对父女——父亲王兴华作为该馆的创始人,在这个领域中已然累积了40多年的经验功底,目前是高级园艺师、杭州市余杭区盆景协会秘书长;女儿王斌既有曾在海外长期留学生活的经历,又受父辈影响一直对中国传统艺术文化情有独钟。

王斌

如今为了普及这门传统艺术,王兴华与王斌父女成了搭档。这份热爱与家族渊源有一定关系,因为王兴华的父辈就非常钟情盆景。

爽朗的王斌笑称,虽然现在自己是馆长,但“一定要把话语权交给父亲”,因为“他实在是‘干货’满满”。而在与王兴华聊天的一个多小时过程中,记者发现,即便是点滴日常,只要用心,无论社会节奏有多快,人与自然相拥并非空谈。

王兴华

如今为了普及这门传统艺术,王兴华与王斌父女成了搭档。这份热爱与家族渊源有一定关系,因为王兴华的父辈就非常钟情盆景。如今为了普及这门传统艺术,王兴华与王斌父女成了搭档。这份热爱与家族渊源有一定关系,因为王兴华的父辈就非常钟情盆景。

什么样的契机让盆景成为了王兴华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王兴华:因为我父亲也喜欢摆弄盆景,早在40多年前我还在上中学的时候就帮他打下手了。响应号召“上山下乡”后,1977年我又进入美术学院学习服装设计,并且先后在话剧团、服装厂工作过。2000年左右服装厂破产,在朋友的建议下我就转而将喜欢的盆景当成了职业。

王兴华在演示金雀盆景的制作修建步骤

我们这一代人在选择从业的时候通常会想得比较实际,比如总得有一技之长可以养家糊口嘛。其实当时选择做盆景也有生活所迫的原因,而且刚开始确实有一定难度,坦白说那个时候几乎都是赔得多。

博物馆与超山相望,是一处清幽所在

大概是在2013年左右,我掘到了自己进入这行的“第一桶金”。女儿的北京朋友听说浙江的盆景有名气,就专程过来看,后来在我这里一下子挑了30盆,这让我特别惊讶。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盆景是鲜活的、有灵气的,值得被人们喜爱。而且好的盆景,蕴含着美术功底和绘画技巧,是一门综合的艺术。这当然也就让我更加有了信心。

那么,在王兴华看来,什么是一件好的盆景?

王兴华:因为历史原因,早些年盆景艺术在中国的发展曾出现过一段时间的断层。目前整体看来,上世纪80年代产生的盆景“还可以看”;上世纪50到70年代的盆景才算得上精品。

好的盆景通常有两个主要标准:一是要“奇”;二是要让人看得出手法。现在有些盆景修得树不像树,反而像蝴蝶或是其他别的形状,我认为是误区。形好了,整个看起来像是大树版的缩小,这才是一个审美基础的保证。

修剪植被时,先剪下面,然后再剪上面

树龄和盆龄应该更看重哪个?

王兴华:玩盆景一定要注意分清树龄和盆龄。前者顾名思义是盆景用材的年龄,后者指的是入盆后人工修剪培养的时间,肯定是盆龄越长越值钱了。不过玩盆景也不能只看这两点,上面说的两个判断标准同样重要。

建议大家收藏盆景还是要根据自己的喜好来,不要盲目跟着市场价格跑。比如雀梅,前几年10万元的,现在两三万元也能买到。从投资的角度而言,物以稀为贵,要看树种是不是难培养。一般来说,松柏类长寿,但能存活几百年的,市场上还是很少见;而杂木类就要看你的眼光和运气了。从国内拍卖市场来看,盆景价格正在慢慢起来,现在包括一些日本藏家也在向中国市场售货,好的盆景上百万元也有。

(图文源自网络,版权属原作者)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来源:网络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听见心的声音:一对酷爱中国盆景文化的父女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viph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