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如果说起知识传播,相信大家对《得到》这款APP并不陌生。就像当年的淘宝,腾讯一样,罗振宇也凭借《得到》这款现象级产品,逐步打造一个知识的贩卖平台。也正因为知识平台的逐渐火热,催生了一些收费的社群,在这些收费社群里,你仅花费少量的金钱,就可以得到官方原本很高价的知识产品。
一年半前,起初我刚接触到此类社群,认为这是赤裸裸的侵权行为,虽然市场需求会不断地促成这些社群的诞生,但基于法律的约束下,这些社群基本不会做大做强,最多也只能暗中交易。然而发展到现在,事实早已跌破我的眼镜。这些社群不但没有逐渐消失,反而越做越大了。不但是《得到》上的付费知识,其他有点名气,甚至干脆知名度很低的付费知识,都能搞到,而且价格还挺良心的。这个事实,让我不禁有所反思,联想到现在《得到》的专栏文章分享次数已经达到最多40次了,这两者会不会有某些共同点呢?
首先,付费文章分享次数增加,是官方授权的行为,这说明分享付费知识是官方所鼓励的。知识贩卖受众面广,从幼儿到老年,都需要扩充自己的知识储备。但现在的问题是,有很多人基于自己的认知水平,他们其实并不知道自己需要扩充知识储备,这时就显现出付费文章分享的好处。首先因为是付费文章,质量自然有所保障。其次因为免费分享,在微信等网络社交工具的作用下,能迅速扩大知名度,大大地促进新用户的增长。
那么付费社群呢?诚然,在法律与道德,付费社群的立足点都是不成立的。原创作者辛辛苦苦地做出一个付费产品,你未经授权就窃取别人的劳动成果,并且用于商业用途,这无疑对原创作者而言,是一次沉重的打击。但如果从整个知识贩卖行业而言,因为付费社群的存在,我觉得反而给行业注入了更多的新鲜血液。现今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都在逐渐提高,但个人认知水平反而并没有随着物资水平的提高而提高,大多数人的思维模式,与多年前的基本一致。武志红在《巨婴国》书中提到的一个概念,叫“巨婴”(身体上是成年人,心智却是幼儿时期),就是很好的例子。而知识贩卖想要做大做强,第一道坎就在这里:如何提高人们的认知水平?借用商业的一个名词,就是开发需求。毕竟,如果一个人如果认为自己已经全部知道了,他就不会认识到自己是无知的,也就不会理解花钱去看那些文章有什么意义。
而付费社群的作用,就在这显现出来了.
我们来假设一个场景:如果我是一个普通的打工者,借着父辈的关系,得到了一份不错的工作,生活过得挺滋润,就是常常为了家里那点小事动气.有一天,我在微信的朋友圈里,看到了我一个朋友发的一个免费请我读文章的一个链接.”呦,这小子还挺文雅的嘛,居然还会读读书”出于好奇心,我也点开看了一下.看完之后,”恩...写得挺好,但这文章还要卖200块才能看,傻子才付这个钱,在网上还不是能找到免费的?”于是经过一番周折,终于找到了一个付费组织......
我们且不说上文中的人,之后会不会为专栏文章买单,但他以后,很大可能会为其他的知识服务买单:儿女教育,投资理财,职场成长,人际关系.......以往他解决这些问题,只靠自己过往的经验与身边亲人的意见.”我有个三姨丈,之前如何如何,也是跟你差不多....”这类话,你应该不多不少听身边的亲戚朋友说过吧?但在知道有”知识平台”这个概念存在之后,他解决问题的途径就多了一条.而这种变化的发生,很可能只是因为他认为””曾经看过某个人的文章,觉得还有一点道理,而这次问题我有点棘手,不如看看他有什么其他文章,或许刚好能解决我的问题?”而这种观念的进一步发展,几乎是不可逆的:随着我看的文章越来越多,我的三观开始与身边的人产生冲突,而冲突产生,我就有三个选择:自己决定,听身边的人意见,以及从靠谱的知识平台上获取知识.而只要是靠第三种选择去解决问题,解决得越多,越发知道自己并不是全知全能的,从而越来越对未知事物充满敬畏,对付费知识的价值也就有所提高了.
以上就是我对付费社群的一点思考,它是知识平台崛起的必然现象,诚然它并不道德,但其之后对知识平台这个行业所带来的影响,我们也不能忽视的.不过随着知识平台的发展,我认为它的消亡倒不至于,但衰弱和转型是必然的.就像淘宝消灭了商家的信息不对称,付费社群更多是消灭知识产品之间的不对称,减少人们试错的成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