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道德经》12-38

《道德经》12-38

作者: JIE制 | 来源:发表于2025-08-09 00:05 被阅读0次

DDJ-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
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
故去彼取此。

【注解】

崇尚德的人,不会把德挂在嘴边刻意标榜,而是直接落实在行动里。处处不提德,处处皆有德。不崇尚德行的人,表面工作往往做的很好,看起来没有丢失德行,但实际上才是真正是丧失德行。

崇尚德行的人不会刻意作为但什么都做到了,而贬低德行的人刻意标榜而看起来冠冕堂皇。

崇尚仁爱的人有心作为但什么都不做,推崇道义的人有心作为做更多。心里存着礼节的人有心作为而没有得到意料之中的回应,就会出手要求,期望得到回应。

所以,失去了“道”才出现了标榜的仁德,失去了仁德之后才出现了所谓推崇仁爱,仁爱也不在之后才出现冠冕堂皇的道义,连道义也不存在的时候就在虚情假意中显得彬彬有礼。礼仪,是失去了一切底层赖以维系的根本之后才出现的产物,也是祸乱的开始。

有礼有节的人,心里只剩下维护礼节,做给别人看但无关道义,也岌岌可危。明了这一切的人看得明白,这是道变的虚无遥远,也是愚昧无知的开始。所以,有道之人立身淳厚,而不处于浅薄,为人真诚,朴实无华。不做表面功夫,处处落到实处,如此。

“德”有上、下的区别,“上德”符合“道”的思想,“下德”只是表面功夫,仁义道德刻意为之。“道”是一种规律,无法言明,而“德”则是人们按照“道”的规律办事,是“道”在世间的体现。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道德经》12-38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wdkn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