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总会遇到各种问题和困惑,比如,当孩子受困于一个问题,并且始终无法解决的时候,孩子可能会表现出自己的情绪。而这个时候,大部分父母,都会第一时间给孩子安慰,同时还会给孩子讲很多道理。
但很多时候,父母会发现孩子其实,并不需要这种所谓的安慰和讲道理。而且尤其是越喜欢给孩子讲道理的父母,越是会发现孩子越是排斥甚至反感自己。
很多父母都不明白,为什么自己对孩子关心,反而还会让孩子更加的讨厌自己呢?
其实,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有几个方面:
第一:当孩子遇到困惑的时候,孩子自己并没有针对问题的有效化解机制,而父母的关心给孩子带来了一种向问题妥协的信号。
我们都知道孩子的成长是一个过程中,然而这个过程也就是一个遇到问题化解问题的过程。但问题总会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出现。如果孩子只是面对一个问题处理一个问题,那么孩子会永远被问题追着跑,
但如果孩子自己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够学会建立一个问题处理的机制,面对同类的问题,就会有一个处理机制。这样,还在就会由原来被动处理问题,转化成积极面对问题。
如果父母不能在孩子建立机制的过程中,给予实质性的帮助,和孩子一起去建立一个科学的问题化解机制,反而是通过关心和安慰让孩子放下对问题的,这会让孩子感觉到是要让自己在面对问题的时候进行妥协。虽然父母的本意并不是这样的,但对于孩子而言,最直接的感觉就是这样的。
第二:孩子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自己以前的解决思路和方法无效。父母无法帮助孩子看到问题的本质,而是让孩子隐藏自己的情绪。
还在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有很多,问题的类型也不少,所以任何人都不可能用一种问题的处理机制,化解所有的问题。所以,我们有时候会发现,孩子在面对很多新问题的时候,总会显得非常的陌生和吃力。
面对新问题的陌生感和处理时候的吃力度,这会让孩子感觉到自己有一种被挑战的感觉。这种挑战,开始会让孩子感觉到兴奋,但如果用自己以前的方法,孩子很快就会遇到阻碍,而这种阻碍会让孩子逐渐失去对自己的信心,其实这个时候,孩子最需要的是找到一个新的问题处理机制,而父母需要做的就是帮助孩子快速建立这样的机制。
其实,父母关心孩子,这本没有错,只是大部分时候,父母并不懂得如何才能让孩子感觉到父母的价值,往往会采取传统式的说教,如果孩子没有遇到成长问题还好,但如果当孩子遇到问题的时候,父母的这种传统说教,就需要有更睿智的表达。
毕竟,在孩子的心目中,父母永远是不可替代的,只是因为自己的确遇到了需要自己去处理的问题,而面对问题的时候,孩子们需要的更迫切的并不是父母的安慰,而是处理方法。
所以,如果父母发现孩子遇到困惑的时候,尽快不要去打扰孩子,如果真的需要关心孩子,就需要更具孩子的实际需求,正确的帮助孩子。
本文出自慧智家庭教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