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又浪费了一个多小时,听了一场乏味至极的讲座。
由于听众不多,所有人不好意思刷手机,只好两眼无神陷入沉思状,或者提笔假做笔记状。
在无聊地等待讲座结束的过程中,我不禁为讲课人感到着急惋惜。
既然作为一个硬性的任务,这个讲座不得不做,为什么不能想办法,让讲座更有趣一些,让大家这一个小时更有意义一些呢?也让自己的一个小时更加有价值呢?
我也不禁想到,如果我是主讲人,我应该怎么做,才能让讲座真正发挥效用,让讲者和听者都不虚度这宝贵的光阴。
首先是讲者的态度。如果讲者的态度不端正,自己都应付了事,把授课当成一种不得不完成的任务,不可能取得很好的授课效果。
其次是听者的态度。如果听课人兴趣不在这,只是象征性的坐在这里,心思早已经飞到别的地方,授课效果也好不到哪去。
所以,为了取得最好的授课效果,需要讲者和听者的密切配合,需要调动讲者和听者共同热情,需要讲者与听者相互促进,形成正反馈。
正如老师和学生之间,老师提升最快的时间,是遇上能够经常提一些引发老师思考的好问题,在老师思考的过程中,在老师一步步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得到启发、提高。
我这里从讲者的角度,从两个方面梳理如何调动听者的兴趣。
第一个方面,务必重视授课内容的质量。
讲座的目的是为了传递知识,交流思想,内容的质量决定讲座的层次和水平,决定听者能否从中获益。提升内容的质量,无论怎么要求都不够。
一是内容尽可能精炼。不要想着一次讲座,解决所有问题,一个小时的时间,能够把一个问题说清楚,已经是效率极高啦。
我最怕这样一句话,你思考全面一些,把一揽子的事都说清楚。事实上,往往是一件事都没说清楚。
不要担心听者不了解相关背景,唠唠叨叨一大堆,说了半小时还没有进入正题,谁都不喜欢老太婆又臭又长的裹脚布。
二是尽可能设置悬念,不断突破听众的认知。如果你一开口,听者马上知道接下来说什么,毫无新意,听者不睡觉都不正常。
要通过设置悬念,吸引听者主动参与,主动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与授课人一起探索。好奇心害死猫,调动好奇心是让听者感兴趣的最好方式。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体会,领导总喜欢给我们画大饼,总喜欢前面挂一个苹果吊着,实际上大饼、苹果就是领导刻意吸引员工努力的钩子,而这里所说的悬念就是吸引读者的一个钩子。
三是内容尽可能具体。即使内容本来就是理论性特别强,特别抽象,也要加入具体的案例,便于听者理解并记住。
我们往往容易陷入一种假象,以为自己通过分析大量的案例,最终总结出自认为特别好的理论,对于这些精华,总忍不住要花费大量篇幅展示。
实际上,心理学研究证明,人脑天生喜欢具体的东西,人们往往更喜欢那些案例,人们往往更容易记住案例。
四是内容尽可能可信。如果听众一听你就在胡编乱造,相信马上就会鄙视你,谁也没兴趣浪费时间听别人侃大山,不把你轰下台可能已经很给面子了。
让听者相信,首先要自己相信。自己都不相信,还寄希望于听者相信,无异于痴人说梦。
五是尽可能让听者产生关联感,引发听众的情感共鸣。人们更加关心跟自己相关的事情,鸡尾酒效应影响巨大。
所谓鸡尾酒效应,指在一个鸡尾酒会上,大量的人都在窃窃私语,会场一片混杂,这时如果旁边有个声音说起你的名字,你仿佛突然有了超能力,马上就能够捕捉到,实际上这个声音并没有突然提高。
举一些发生在听众身边的案例,听者更加关心,也更有兴趣。如果觉得你说的这个事情我更加熟悉,甚至听众都会产生讲述的冲动。
六是尽可能增强内容的故事性。无论年龄大小,对故事的钟爱是深入骨髓的。
很多老师都有体会,你在台上讲的口干舌燥,台下学生目光游离,昏昏欲睡,突然提到女娲补天的故事,马上能够召回大多数学生的注意力。
第二个方面,要注重授课的形式。
幼儿园和小学老师普遍使用奖励制度,做得好就送给小朋友礼物,给学生奖励小红花。我们一边对老师的方法暗自佩服,一边又觉得这么幼稚的方法,也只能应用在小朋友身上了。
但我觉得,与小朋友相比,成年人一样有好奇心,一样有荣誉感,一样希望得到认可。只要采取合适的授课形式,同样可以发挥积极作用。
一是提升听者的参与感。尽可能让听者参与进来,比如通过一些互动游戏提升兴趣,通过提问等方式,倒逼听者主动思考。
二是提升听者的环境舒适度。尽可能选择一个让听者舒适的环境,比如不要太嘈杂,光线不要太刺眼,座位不要太舒服,避免听者睡着,也不要太不舒服,让听者身体煎熬。
总之,内容最重要,一定要功夫提升内容的质量,在此基础上,尽可能创造利于听者集中注意力听讲的环境。
事实上,不仅仅讲课需要如此,写文章、沟通交流,都可以采取上面介绍的办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