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了乔尔·莫基尔、菲利普·阿吉翁和彼得·豪伊特,以表彰他们对创新驱动经济增长理论的阐释。以下是他们各自的要点与意义:
乔尔·莫基尔:莫基尔获得一半奖金,其核心贡献是“揭示了通过技术进步实现持续增长的先决条件”。他通过研究历史资料,分析了经济史和制度史,特别是工业革命时期技术进步的深层动因,指出要让创新形成“自我生成”的持续过程,人类不仅需要知道某种技术或方法行之有效,更需要对其背后的科学原理和逻辑进行解释。他的研究向人们展示了现代增长是如何产生的,强调了知识文化土壤对于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的重要性,让人们明白经济增长并非偶然,而是需要特定的条件和环境。
菲利普·阿吉翁和彼得·豪伊特:阿吉翁和豪伊特共同获得另一半奖金,他们“提出了通过创造性破坏实现持续增长的理论”。他们在1992年的一篇论文中构建了一个用于解释“创造性破坏”的数学模型,研究了持续增长背后的运行机制,将创新定义为质量升级,认为当一种新的、更优的产品进入市场时,销售旧产品的企业就会受到冲击,新技术会淘汰落后技术与产品,从而推动经济持续增长。他们的理论不仅深刻影响了宏观经济学,也广泛进入教科书体系,形成了一个极具解释力的统一分析框架。
莫基尔:知识积累与传播推动现代增长:莫基尔认为技术进步的真正动力来自知识的积累与传播,而非单纯的经济激励。他将知识分为“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在前现代社会,这两类知识彼此分离,进入现代之后,两者开始紧密融合,并在生产实践中发挥重要作用。欧洲之所以能率先实现现代增长,是因为其特殊的政治与文化条件更有利于“有用知识”的创造、积累与传播,如欧洲由多个相互竞争的国家组成,有利于知识创造和积累的延续性,同时“思想市场”高度一体化,新知识得以迅速传播。此外,17世纪启蒙运动中的“培根计划”强化了知识在经济增长中的地位,激励人们投身科学研究,增加了知识数量,提升了知识可及性,为现代增长奠定了基础。
阿吉翁和霍伊特:创造性破坏推动现代增长:阿吉翁和霍伊特提出以“创造性破坏”过程推动的持续增长理论。他们认为经济增长依赖于新旧交替的“破坏”过程,当革新性产品进入市场,现有旧产品企业便会被淘汰,这种创造性破坏是推动经济向前发展的核心机制。技术进步的实现依赖研发投入,一旦研发获得突破,产生了新技术,旧技术便会被淘汰或“毁灭”。根据技术创新对我国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研究,新技术如人工智能和新能源技术显著提高了长期增长潜力,并推动了经济的持续发展。例如,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平均为46.82%,而新能源技术的发展和使用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促进了经济增长。然而,新技术的推广也可能对原有企业和相关利益集团造成冲击,如传统能源产业可能面临转型压力。社会福利的净变动,取决于这两方面力量的对比。
由此可见,知识与传播推动经济增长,创新驱动是核心动力,文化是发展土壤,新旧交替的颠覆性“破坏”是经济持续增长的模式,而质量的升级依赖于技术创新。质量的升级涵盖思想认识、技术、产业、管理、生活质量、消费需求及消费方式等方面的升级。
由此可见,培育创新文化土壤,是推动创新的重要条件。要有长远战略眼光,营造鼓励基础性研究与创新性研究、宽容失败与包容过错的氛围,坚定推进技术进步,通过持续创新实现经济稳步增长。
2025.10.15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