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和朋友聊天儿,朋友说现在的世界太复杂,哪儿哪儿都是套路,搞不懂了。当时我说:其实并不复杂。如今社会的主基调其实就两件事儿,一是“弄”钱,二是“糊弄”钱。
不想把世界说得那么灰暗。
美好的事情依然很美。但那些美好更多的是留在我们私密的空间里。不可否认在公共社交平台上,最能触动嗅觉的依然是钱的味道。
“弄”钱就是正常赚钱,用自己的产品,或者是思想,和别人交换。无可厚非!
“糊弄”钱,你懂的。
这两天打开手机浏览器,总能看到类似这样一个标题:唐山高中女孩课间做这个存款吓坏父母。点开一看,里面却又说的是重庆某个女孩的事,再仔细一看其实是某个网络彩票的广告。而且这个广告的投入力度还很大。好多平台的多个界面当中都会自动弹出。给人的感觉是,在你身边又多了一个了不起的赚钱高手。
一般人都知道,彩票这个东西是不可能赚钱的。因为彩票总的出奖金额,不可能高出全体彩民的购买金额。否则的话这个彩票 就会崩盘。也就是说,如果你把所有的彩票都包下来买掉,你得到的的奖金比你购买彩票所花费的成本会少得多。明摆着要赔钱。再换句话说,每买一注彩票的赔钱概率,都比挣钱概率要大得多。
所以买彩票呢,当做一种娱乐无妨,如果,把它作为一个赚钱的途径你就输了。
在这个狂轰滥炸的宣传里面,能给人留下印象最深的就是,那个女孩儿,就那么简简单单的操作了几下就发了大财。然后,又是撩人的暗示,这个机会你怎么没抓到呢?其实你也可以的呀。所以赶紧登陆吧。
下面我就818这类宣传手法的真面目:
一般这种诱导宣传有这样几个特点:
1、用夸张诱惑的标题,把小概率的个别性的事件(事件本身还可能是编的)说成是,大家都能发财的美事。
2、用美女啊,身边屌丝啊等等这些生动具体的人物,让你相信事情的真实性。因为你的注意力都在这个人物身上,而没有更多的关注这个事情本身的逻辑。
3、制造你错过了一个亿的焦虑。暗示你:多简单的一个事情啊,别人都抓住了你咋不开窍呢?
作为广告业内人士,对于广告适度夸张是理解的,毕竟“吸引眼球”在充分竞争的市场当中是“重中之重”的事。但是这种夸张要是过了“度”那就是糊弄了。糊弄的近义词叫“骗”。虽然,类似的手法在法律上还够不上诈骗的程度,但是这种标题,这种暗示,这种手法还是让人感觉很不舒服,我们称之为“软骗”。
其实,市场也有一个成长的过程。就跟 一个孩子成长一样,会有那么一个阶段喜欢撒点谎。那是因为他渴望成长,渴望强大,但又感觉到自己确实不够强大。这个时候,会做出一种任性的表达。
相信随着消费者的成熟,市场也会被动地成熟。这种“糊弄”钱的把戏会越来越没有市场。傻子少了,骗子就不好过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