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太极传习录中华太极文化身心灵
大道全凭静中得,静坐的历史来源

大道全凭静中得,静坐的历史来源

作者: 太极阐教 | 来源:发表于2019-10-08 19:13 被阅读0次

道家有云:”大道全凭静中得”。

打坐不但可增长功力及养生疗疾,另外还可以开悟增智、顿悟宇宙人生大道。

我国传统的打坐养生功法实际最早可追溯到五千年前的黄帝时代,据《庄子》一书记载,黄帝曾向名叫广成子的人询问学习长寿之道,广成子说:”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汝形。无劳汝静,乃可长生。目无所视,耳无所闻,心无所知,汝神将守形,形乃长生。”

《老子》一书中,提出了“虚其心,实其腹”的观点,而这正是后世的静坐方法的宗旨。在战国时期的《庄子》一书中,则提出了一种叫做“坐忘”的静坐方法。战国时期流行的方仙道,也提倡用静坐的方法来修身养性。

不过,说到静坐的起源,我们不能不注意到中国古人的一种特殊的生活方式,即古人在平时休息或接待客人时,并不是像我们现代人一样坐在椅子或凳子上,而是席地而坐,或坐在床上,这里所说的床,也与现代的床不一样,它是一种坐具,而不是卧具。古人在席而坐或坐在床上时,不是跪坐,就是盘腿而坐。加上古人的生活节奏通常较慢,不像现代人这样,因为竞争或生活压力,常常处于焦虑之中。因此,古人在无事而坐时,便很容易体会到因身静、心静而带来的快感,从而使他们慢慢地发现坐中有真趣,静坐健身的方法便很自然地产生了。

到了汉代,一方面是因为佛教的传入,一方面是因为道教的兴盛,静坐的方法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因为佛教和道教都把静坐作为宗教修炼的方式,虽然具体的操作方式各不相同。到了宋代,理学家如程颐、朱熹等又把静坐作为儒者的一种修养功夫,静坐又受到了社会上很多知识分子的欢迎。

不过,一直到民国以前,静坐更多地还是被看作一种修养手段,与强身健体的关系并不密切。到了民国时期,日本的冈田式静坐法传到国内,受到国人的关注,静坐始被人们视为一种健身术。

相关文章

  • 大道全凭静中得,静坐的历史来源

    道家有云:”大道全凭静中得”。 打坐不但可增长功力及养生疗疾,另外还可以开悟增智、顿悟宇宙人生大道。 我国传统的打...

  • 净土难寻,抚琴一曲,静心可守。

    儒 · 静以修身 “静”可通过修行而得,古人称为“习静”。静坐、入定,静从中来,身心俱安,所谓“贤者虚怀若谷,仁人...

  • 儒家修炼方法及次第(二)

    儒家静坐的六个层次: 止,静,定,安,虑,得。 层次:知止而后能静,静然后能定,定然后能安,安然后有得。 知止,静...

  • 雨夜有感

    天地一声雷,惊醒梦中人。 红尘匆匆过,大道静中行。 图片来源于网络

  • 唯静,照鉴万物。

    “静”可通过修行而得,古人称为“习静”。静坐、入定,进入物我两忘的境界,静从中来,身心俱安。 苏东坡就曾写道:“无...

  • 吕祖先师主讲外修篇•2 先后天和性命

    ――来源于紫薇宫阙 大道运行宇宙,混元得配人身,此人道之来由也,应感得配,来自先...

  • 梦蝶静坐冥想

    第一次这么深入的静坐,触摸了大道之无形却又孕生万物。 静坐中逐渐消融了肉身,冥想次第逐步攀升,破除...

  • 抄书——《人间词话》(四)

    无我之境,人唯于静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故一优美,一宏壮也。 刘任萍《境界论及其称谓之来源》 境界论...

  • 贵在静中得

    这几天一直静不下心来写一篇像样的文字,心里烦躁躁的,思绪杂而乱,心情理不清还乱。 今天在《人间词话》这本书中,看到...

  • 静中得趣

    《静中得趣 》 “不要打哪,苍蝇搓他的手,搓他的脚呢。”——这种让人印象深刻的动物的小动作...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大道全凭静中得,静坐的历史来源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xrip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