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断续续看了2周,看的很是折磨我,看完后,也是一片空白。
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柳比歇夫记录每天的生活,花费多少时间,坚持了56年。秋叶说每天记录,一年后翻看知道自己一年中做了什么,也是很有意义的。
同时也恐惧,每天的生活记录,太不自由了,很束缚。
但是这样理解就歧义了。
1
如何能做得更多、更快、更好——如果只用这种观点对待时间统计法,那么得到的好处也只是附带的。这自然也很好,但还不够。关键在于一个人希望从生活中得到什么。
看到这句话,突然明白了柳比歇夫的时间统计法对于我而言,我能从中收获哪些了?
记录每天的生活,不是让我像机器人那样的生活,而是通过记录发现,我想要什么样的生活。
我想要在写作方面有所进步,通过记录能了解在自己在这方面努力了多少?哪些方面需要改进?而不是像以前那样凭着记忆,凭着想当然,大概的模糊的去做调整。
看着记录,我的阅读时间少了,我要在这方面加强。针对阅读,9月制定阅读的目标。
这样的记录,能很清晰的感觉到自己的一步一步的往前迈进。也让自己动力感更强。
2
对别人的要求和对自己的要求是完全一致的。
书中有一段话说:
一天足足工作五个半小时。一年到头,持之以恒!难道这还不算成就!这可不是那么轻而易举的!
这是什么?是对自己心满意足吗?是妄自尊大吗?不,不,这是实现本人愿望的一种幸福。一个不断实现自己愿望,并为自己的愿望生活的人,能给人们带来最大的利益……由此产生了对自己而不是对别人——对别人我们都会,首先应当是对自己——的严格要求。
确实现在很多的人,严于利人,宽以待已。
要求别人无私,自己自私的人也不在少数,轻松筹、被道德绑架的捐款……报纸上,生活中屡见不鲜。
要求别人去思考,号召别人去行善,认为自己有权把自己同别人区分开来。
午夜梦回,想想:自己是这种讨厌的人么?
3
总结!!!各种总结!
月底小结!年度总结!向时间做自我剖析!
柳比歇夫每个月到月底都要做小结,画了一些图,列了一些表。到年终,又根据每月小结做一份年度总结,列出一览表。
根据一览表再做出第二年的年度规划。
一日复一日,一年复一年,非常的伟大,也很有意义。
鉴于想要清楚的知道过去的时间(一天,一月或者一年)到底做了什么?时间的分配又是怎样的?
用于成长的有多少?日常家务花费多少?
每天觉得自己很忙,到底在忙什么?
对于这些我保持着好奇心,同时又愧疚以前的荒度。
自此开始记录生活,统计时间,真正的了解自己,探索内心深处的自己,以及发掘自己的潜能。
我想这就是读书的意义吧!读书能让我们更好的了解自己,开发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