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怎样才称得上优秀的资金配置能力?巴菲特认为一个简易而有效的检验标准就是“企业保留的每一美元应当最终能创造出至少一美元的市场价值”(巴菲特1983年致股东的信)。落实到实务工作中的一个反向指标则是:当企业相信保留下来的每一美元的预期回报将低于社会资金平均成本时,就应当选择把钱分给投资者。
2.企业应当在什么情况下启动股票回购呢?巴菲特认为“当一家经营绩效良好且财务基础健全的公司发现自家的股价远低于其内在价值时,买回自家股票是保障股东权益最好的方法”(巴菲特1994年致股东的信)。
3.巴菲特曾让人们思考一个问题:如果按企业内在价值的指标范畴重新评选财富500强,目前仍在榜上的企业会有多少留下来?他的言外之意是清楚的。从股东的角度来看,更重要的考察指标应是企业的内在价值而非目前用以评选500强企业的销售或资产规模。“我们长远的经济目标是将每年平均每股内在价值的成长率极大化,我们不以伯克希尔的规模来衡量公司的重要性或表现。”(巴菲特1983年致股东的信)
4.当人们已经习惯于把企业划分成“成长型”和“非成长型”时,巴菲特则在每年一度的致股东信中多次提醒投资者:“在计算一家公司的价值时,成长当然是一件很重要的因素,这个变量将会使得所计算出来的价值从很小到极大,但其所造成的影响有可能是正面的,也有可能是负面的。”(巴菲特1992年致股东的信)这也许是一个不难理解的财务逻辑:当企业的成长是以较低的资本回报为背景时,这种成长对于股东价值来说就是负面的,甚至可能是灾难性的。
5.企业经营者向股东重点披露的应当是什么?在1988 年致股东的信中,巴菲特为这个问题作出了回答:(1) 这家公司的大概价值有多大?(2) 它达到未来目标的可能性有多大?(3) 在现有条件下,经理人的工作表现如何?我们认为,对一个价值投资人来说,了解这三项内容比了解季度盈余数字要重要得多。
6.对于上市公司来说,唯有让公司的股价与其实质价值一致,公司股东的公平性才能得以维持,尽管这样理想的情况很难一直维持,不过身为公司经理人,可以通过其政策与沟通来大力维持这样的公平性。” (巴菲特1996年致股东的信)
7.巴菲特也极具建设性地提出了其他价值管理的要点:对资本回报而不是每股收益的关注、对限制性盈余和股东利润(扣除被动性资本支出后真正归属于股东的利润)的关注、对资本模式(最好是小资本而大商誉)和通胀敞口的关注、对长期目标而不是短期表现的关注、对商业模式和护城河的关注等。
8.价值管理的一项基本内容就是将企业所有的管理行动指向同一个目标:最大限度地提升企业的长期现金流量。
9.行业壁垒:是公司保护业务市场、排除竞争的有效手段和重要方法,常被比喻为“护城河”。本质上是行业垄断程度:于对在某一方向存在极大优势的企业,如百度的搜索业务,行业壁垒越坚固,公司的发展前景越好。
10.巴菲特为何能笑到最后?如果你不认为他只是一个 “幸运猩猩” 的话,那么答案就只有一个:他是一个 “简单投资” 的执行者与倡导者。“价值投资的思想看起来如此简单与平常。它好比一个智力平平的人走进大学课堂并轻易地拿到了一个博士学位;它也有点儿像你在神学院苦读了八年后,突然有人告诉你:你需要了解的其实只是 ‘十诫’ 那点儿东西。”[5] 发现一家好企业,就把它部分或全部买下来,然后长期持有,还有比这更简单的投资方法吗?正是靠着这种原始的操作模式,巴菲特在充满怀疑和不屑的目光中,让一直追随自己的合伙人的财富在数十年里增加了数万倍。
11.这是一个让巴菲特也困惑不已的问题:“使我们困惑的是,知道格雷厄姆的人那么多,但追随他的人却那么少。我们自由地谈论我们的原理,并把它们大量地写入我们的年度报告中。它们很容易学,也不难运用。但每一个人都只是想知道:你们今天买了什么?像格雷厄姆一样,我们被广泛地认可,但绝少有人追随我们。”(巴菲特在1995年伯克希尔年会上的讲话)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