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暑已过,白露将至,中秋节近在咫尺。对于中国人来说,中秋节可以没有别的活动,但是不能不吃月饼。无论来自亲友馈赠还是自己购买,不吃上一块总觉得会有遗憾。不可否认,月饼已经成为中秋节的必要元素和重要象征。
月饼的起源众说纷纭,有人说源自元朝末年朱元璋起义用月饼传信的故事,也有人说是出自异域商人向唐高宗馈赠的胡饼,还有一种说法是用张骞从西域带回的芝麻、胡桃制作的糕点,经杨贵妃在圆月下命名为月饼。这些传说和轶事是来自民间对月饼来历的解释,一般是不可信的,但是反映了中秋吃月饼的习俗和人们热爱团圆美满生活的情感。
通过考证月饼的制作原料、制作工艺和相关文字记载,初步可以推断月饼约在明朝与中秋节联系在一起,至清代已有详细记录制作方法的书籍,与传统苏式月饼的工艺基本一致。
月饼象征天上圆月和人间团圆,它的意义也正好有两方面:一是作为供品使用,二是作为“团圆饼”。月饼最初用于中秋节的拜月活动,从供桌上撤下来之后分而食之,所以很自然地又成为人们的中秋食品。当拜月习俗淡化,月饼作为团圆饼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了,跟时令瓜果等成为中秋期间亲友馈送的礼品。
随着社会生活的变迁,人们的饮食口味也发生很大变化,月饼的材料和做法也应随之调整、与时俱进。
奶黄月饼
奶黄月饼最早出现于80年代的香港,半岛酒店中菜部嘉麟楼的叶永华师傅从已经风靡的奶黄包中取材,将奶黄馅料制成月饼,这个中西合璧的大胆创意收到意料之中的好评,并成为了嘉麟楼的经典之作。
奶黄月饼通常都比较小,原因在于制作时的火候不易把控,并非商家为了盈利而有意缩小尺寸。
冰皮月饼
冰皮月饼的表皮用糯米粉和面粉等熟料制作,不经焗烤,馅料传统上以莲蓉、豆沙为主,后期多以乳酪为基础,口味丰富多样。这种新式月饼最早出现于1960年代,需要冷藏的冰皮月饼首创于1980年代末。为了保证口感和新鲜度,切开后在2小时内食用为宜。
雪糕月饼
市面上最常见的雪糕月饼一定是哈根达斯,曾出现店员倒卖月饼券的闹剧。实际上雪糕月饼在1960年代已于香港面世,当年凭借与普通月饼相近的大众化价格及提前预订的购买方式赚足了话题。
绿豆椪[pèng]和蛋黄酥
绿豆椪是台湾的传统月饼,是日治时期日本制菓文化与本土糕饼制作结合的产物,内馅是由绿豆泥甜馅包入猪油和红葱头烤制而成,有时还会添加少许猪肉,分量是传统月饼的一半大小。
表面上看,蛋黄酥与绿豆椪好似一对双胞胎,二者最大的区别在于馅料。蛋黄酥采用红豆馅和咸鸭蛋的蛋黄制作,咸香适宜,香酥可口,也是中秋节常食用的月饼之一。
如果按照地域划分,月饼的种类和花式让人目不接暇,京式、苏式、宁式、沪式、港式......哪一种都有招牌之作。虽然生活的富足让我们不再期盼节日的食品,可是月饼多了一层“团圆”的含义,只为这团圆就值得吃上一块。
关于我们 / ABOUT US
采撷自然的果实,优选天然杂粮
关注粮食背后的历史和文化,推广健康食品和生活方式
豆谷满仓杂粮系列产品上线在即,敬请期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