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写这篇文章之前,首先推荐一本书,是中科院幼儿心理指导项目专家吴斌老师的著作——《孩子的一生早注定》。
这本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1~3岁幼儿,从习惯形成理论、习惯和能力培养等方面着手来写,很有学术价值和科普价值。吴斌老师的行文非常注重理论依据,同时结合大量家庭养育案例进行解析,给出的建议和方法可操作性强,非常适合各位宝妈学习。
最近我空了都在阅读《孩子的一生早注定》这本书,然后我惊奇地发现,一次教育女儿的经历,竟然和书中提倡的方法一样。
事情发生在昨天。
女儿午睡醒来后,我们照常把她抱到餐椅上吃小点心。过了一会儿,她就闹着要“吃小馒头”,我还没来得及拿给她,她就一下子爆发了情绪,哇哇大哭起来,眼泪就跟开了闸的水龙头一样,收都收不住。
爷爷奶奶见状,连忙哄“不哭不哭”,马上就要给她拿小馒头。我觉得一味顺着她不对,久而久之容易助长她要啥闹啥的小脾气,马上拦住了爷爷,果断把女儿抱到卧室床上,把她放到我腿上,和我面对面沟通。
我:宝贝刚才在哭什么?
女儿呜呜咽咽地不回话。
我继续问:宝贝刚才为什么哭?是不是想吃小馒头,妈妈还没拿过来,宝贝着急了,生气了,就哭闹起来?
女儿点了点头。
我:那宝贝以后想吃什么东西了,就告诉妈妈说,妈妈,宝贝想吃小馒头,好不好?
女儿又点了点头。
我:那我们来说一下。宝贝想吃小馒头了,应该说什么?
女儿:妈妈。
我:哎,怎么了?
女儿:吃馒头。
我:谁要吃小馒头?
女儿:小宝贝。
我:哦,小宝贝要吃小馒头,对不对?
女儿:嗯。
我:好,那妈妈现在就去拿馒头给宝贝吃。我们不哭不闹,好好沟通好不好?
女儿:好。
在沟通的过程中,女儿的注意力比较分散,时不时指着旁边说,“那里有花朵”,“月亮在这边”之类的话,每次我都会努力地把她的思绪拉回来,继续引导她沟通,告诉她,她刚才是“着急了”、“生气了”,才会大哭大闹。
这件事的结尾,是我牵着女儿的小手走出卧室,拿出几颗小馒头给她,告诉她,“这是奖励小宝贝的,宝贝刚才和妈妈好好沟通了,非常棒!”女儿吃完了3颗小馒头,果然没有再闹了,好乖。为娘也很欣慰~
其实,别看宝宝还小,尝试跟他们沟通,他们也会慢慢理解的。我们身为父母,需要找到跟他们有效沟通的方法,让他们在哭闹之外,学会组织语言,来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情绪。
做完这些,晚上读《孩子的一生早注定》这本书时,我就看到书中写的,如何引导幼儿合理表达情绪。
吴斌老师告诉我们,幼儿在1岁左右最先理解高兴、开心这类积极情绪的表达;2岁左右的孩子,还不能理解伤心、生气这类情绪;到了3岁左右,他们才能明白“生气”所代表的含义。
所以,面对3岁之前的幼儿,我们要用积极正面的方式去引导他们的行为。如果对孩子发脾气,或打他们,3岁之前的宝宝往往还不能理解你的气愤,还以为你是在跟他们玩游戏。这样,你的教育效果反而大打折扣。
尤其是幼儿大哭大闹的时候,父母要进行针对性的引导。作者给出一个可行性很强的解决方案:
孩子大哭大闹、摔东西时,我们要及时、明确地制止。第一时间把孩子抱离事发现场,比如可以把孩子抱到卧室床上,这样能帮助他们放松,还可以避免家里其他人的干涉,以保证规则和权威的一致性。
看到这里,我发现,咦,我的做法居然和书本里提倡的一样,真开心~
《孩子的一生早注定》这本书给我比较重要的印象,还有制定规则,给予物质奖励,培养时间意识等。这些都是以前我在教育女儿的过程中比较欠缺的。
制定规则,比如拒绝孩子摔东西、引导她回家后第一件事就是洗手、读完绘本要收拾好。这些能帮助孩子更好适应社交关系。
给予物质奖励,这和鼓励同等重要,二者都是在某个行为后给出的正面反馈,不断对这个行为进行正面强化。对于2岁以后的孩子,为了调动孩子做某件事的积极性,或者养成某个良好的行为习惯,可以及时奖励一些水果或点心。
培养时间意识最重要的一个手段就是制定闹铃,这也是制定规则的一个过程。在日常生活中和孩子玩耍、互动时,定一个闹铃,让孩子感受到时间长短,并理解闹铃声意味着结束,这能帮助孩子树立规则意识。
以上就是带娃日常结合读后感的内容了。多读书,按照书中的方法多实践,希望育儿之路能省心一些,哈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