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2018-11-09

2018-11-09

作者: 一路春光一路歌 | 来源:发表于2018-11-09 16:33 被阅读24次

 鉴赏诗歌形象练习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送魏万之京

李 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描绘了一幅寒秋送别的凄凉画面。落地的寒霜透出了寒意,鸿雁的哀鸣令人悲伤,云山茫茫行路难,寒冷的树色令人悲凉,这一切构成了一幅凄凉的画面。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赠内人①

张 祜

禁门②宫树月痕过,媚眼惟看宿鹭窠③。

斜拔玉钗灯影畔,剔开红焰④救飞蛾。

【注】 ①内人:唐代选入宫中宜春院的歌舞伎称“内人”。她们一入深宫内院,就与外界隔绝,被剥夺了自由和人生幸福。②禁门:宫门。③窠:巢穴。④红焰:指灯芯。

(1)下列对这首唐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这是一首宫怨诗,但诗人匠心独运,不落俗套,既不正面描写她们的凄凉寂寞的生活,也不直接道出她们的愁肠万转的怨情。

B.诗的首句“禁门宫树”,点明地点,但门而曰“禁门”,树而曰“宫树”,就烘托出了富丽堂皇、轩昂宏阔的气象。

C.“媚眼”两字,说明望景之人是一位美貌的少女,《诗经·卫风·硕人》就曾以“美目盼兮”四个字传神地点出了庄姜之美。

D.诗的后两句笔锋一转,把镜头从户外转向户内,从宫院的树梢头移到室内的灯光下,描写了一个宫女斜拔玉钗与飞蛾嬉戏的情景,表现了宫女的喜悦之情。[来源:Z&xx&k.Com]

E.诗的最后一句中的“剔”字是细节描写,是说明“斜拔玉钗”的意向所在,生动地显示了这位少女拯救飞蛾的心愿。

BD [B项,“富丽堂皇、轩昂宏阔的气象”不正确,应为“宫禁森严、重门深闭的环境气氛”;D项,“与飞蛾嬉戏的情景,表现了宫女的喜悦之情”错,应为“拨救飞蛾”的情景,表现了宫女对飞蛾的同情和自我哀怜之情。]

(2)诗歌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宫女形象?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XK]

【答案】 一位凄凉孤寂、青春虚度又善良美貌的宫女。“媚眼”表现少女的美貌,身在禁宫,与世隔绝。“惟看”体现出女子的孤寂、凄凉,只有枝头的一窝栖止的飞鸟才可以陪伴她,“斜拔”“剔开”“救”一系列的动作体现出少女的善良,不忍心飞蛾扑火死去。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浣溪沙

朱敦儒①

雨湿清明香火残,碧溪桥外燕泥寒。日长独自倚阑干。  脱箨②修篁初散绿,褪花新杏未成酸。江南春好与谁看?

【注】 ①朱敦儒(1081~1159),洛阳人,“南渡以词得名”,此词作于流落江南之时。②箨:竹笋的壳皮。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这首词以生动朴素的语言勾画了江南清明时节如画的风光,抒发了词人对江南春色的喜爱之情和满腔爱国热情。[来源:学科网ZXXK]

B.“雨湿清明香火残”,既点明了时间,又描绘了江南清明时节雨纷纷的特色及扫墓时焚烧的香烛纸钱被雨水打湿后的情状。

C.“碧溪桥外燕泥寒”,写满江青色的春水荡漾,春寒料峭中,南来的燕子正啄泥准备筑巢,展现了春天到来的勃勃生机与希望。

D.“日长独自倚阑干”传达出词人心中深沉的辛酸,把上阕中凄冷的景色与词人凄迷的心境妙合交融,富有深沉动人的韵味。[来源:学*科*网]

E.“江南春好与谁看”以反诘句收结全词,既与上阕孤独怆然的心境相呼应,又表达了自己失国亡家、忧念时事而无心观赏的沉痛心情。

AC [A项,“抒发了词人对江南春色的喜爱之情”错,词人是用江南清明美景来衬托对故国灭亡的悲情。C项,“展现了春天到来的勃勃生机与希望”错,词人写燕子啄泥筑巢,而叹惋自己流落江南,四处飘零,无以为家。]

(2)从词中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首词塑造了一个内心悲凉凄苦、落寞怅惘的爱国词人形象。清明时节,凄风苦雨,寒气难耐。白日渐长,一个人寂寞地倚着栏杆,这时光怎么过得如此缓慢?天寒人心更寒。词人遭遇离乱,故国已亡,流落江南,内心的悲愤凄凉由此可见。

4.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

江城子 癸酉春社①

王 炎②[来源:学_科_网Z_X_X_K]

清波渺渺日晖晖,柳依依,草离离。老大逢春,情绪有谁知?帘箔四垂庭院静,人独处,燕双飞。  怯寒未敢试春衣。踏青时,懒追随。野蔌山肴,村酿可从宜。不向花边拚一醉,花不语,笑人痴。

【注】 ①春社,祭祀土地的日子,以祈求丰收。周代用甲日,汉以后,一般用戊日,以立春后第五个戊日为春社。②王炎:生于宋绍兴八年(1138),到癸酉宁宗嘉定六年(1213),此时他七十五岁。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开篇用“渺渺”“晖晖”“依依”“离离”,写出阳光明媚、春水悠远、草木泛绿的春日景致,于清幽淡远之景中透出词人的愉悦情怀。

B.“老大逢春,情绪有谁知”一句采用设问的方式,抒发自己内心孤独寂寞的情怀。

C.“人独处,燕双飞”,以燕的“双飞”与人的“独处”相对比,无限情绪皆包含在种种形象之中,收到“言有尽意无穷”的效果。

D.“帘箔四垂庭院静,人独处,燕双飞”一句动静结合,既写出庭院的静谧,又写出燕子双飞的美妙。[来源:Z&xx&k.Com]

E.词的下阕结尾处采用拟人的手法,说花“不语”、“笑”人痴,全篇因之而活跃飞动。

AD [A项,“愉悦情怀”错,应该是寂寞情怀。D项,“动静结合”错,应该是以动衬静;“既写出庭院的静谧,又写出燕子双飞的美妙”错,应该是衬托寂寞无聊的心绪。]

(2)本词塑造了怎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鉴赏人物形象要知人论世,关注背景,抓抒情主人公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抓词中所写景物。解答本题应抓住“老大”“独处”“怯寒”“野蔌山肴,村酿可从宜”等有效信息。

【答案】 本词塑造了孤寂惆怅的年迈的抒情主人公形象。春社时节,大好的春光与热烈的庆典挑逗起词人踏青的闲情,可是年迈体衰迫使他不得不在家蛰居,但逢春社,又不甘寂寞,唯有借助野蔌山肴与村酿来排遣惆怅情绪。

题型7对点练:古代诗歌鉴赏(形象与情感)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出 塞

马 戴①

金带连环束战袍,马头冲雪过临洮②。

卷旗夜劫单于帐,乱斫胡兵缺宝刀。

注①马戴,字虞臣,唐曲阳(今河北保定曲阳县)人。晚唐时期著名诗人。②临洮:在今甘肃临潭西。

全诗塑造的戍边将士具有怎样的形象特点?请结合全诗加以赏析。

[来源:学科网]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江上逢羽林王将军①

李 郢

虬须憔悴羽林郎,曾入甘泉侍武皇。

雕没夜云知御苑,马随仙仗识天香。

五湖归去孤舟月,六国平来两鬓霜②。

唯有桓伊江上笛,卧吹三弄送残阳③。

注①羽林:原是汉代禁卫军。西汉武帝时设立,其意“为国羽翼,如林之盛”,后代禁卫军亦常有羽林之名。②春秋时,越国范蠡帮助勾践灭吴后归隐五湖,秦朝时,秦将王翦灭六国后告老还乡。③桓伊:东晋将领、名士、著名音乐家,善吹笛,号称“江左第一”,有“笛圣”之称,著名琴曲《梅花三弄》是根据他的笛谱改编的。

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羽林将军形象?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塞下曲

王昌龄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①。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注①临洮:甘肃地名,古长城的起点。

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相比,本诗颔联描写的景物特点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早 行

刘 驾

马上续残梦,马嘶时复惊。

心孤多所虞,僮仆近我行。

栖禽未分散,落月照孤城。

莫羡居者闲,溪边人已耕。

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晚归山居

刘 沧

寥落霜空木叶稀,初行郊野思依依。

秋深频忆故乡事,日暮独寻荒径归。

山影暗随云水动,钟声潜入远烟微。

娟娟唯有西林月,不惜清光照竹扉。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的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来源:学科网]

〚导学号25540032〛

6.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菩萨蛮

谢 逸

暄风迟日春光闹,葡萄水绿摇轻棹。两岸草烟低,青山啼子规。  归来愁未寝,黛浅眉痕沁。花影转廊腰,红添酒面潮。

这是一首春闺怨词,女主人公的情绪有一个变化过程,请具体分析。

7.阅读下面这首明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念奴娇

秋日怀乡,用东坡韵

陆 深①

大江②东去,是吾家、一段画奁中物。襟带五湖吞百渎,说甚黄州赤壁。两岸芦汀,一湾柳浪,海涌桥头雪。沧浪声里,渔翁也是豪杰。  明年拟赋归来,轻舟短棹,两腋清风发。春水稳如天上坐,闲看浮沤兴灭。黄歇穿沙,袁崧筑垒③,到处堪晞发④。鲈鱼莼菜,一任江天岁月。

注①陆深:华亭(今松江)人。②大江:有两层含义,一实指长江,二暗指流经松江的黄浦江。③黄歇穿沙,袁崧筑垒:黄歇,战国楚人,号春申君,曾疏浚黄浦江;袁崧,东晋人,曾任吴国内史,后被杀于沪渎垒(今上海青浦)。“穿沙”“筑垒”是疏浚、治理黄浦江的手法。④晞发:晒干头发。

(1)与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相比,本词中的景物有何不同特点?请简要分析。

(2)本词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来源:Zxxk.Com]

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采樵作

孟浩然

采樵入深山,山深树重叠。

桥崩卧槎拥,路险垂藤接。

日落伴将稀,山风拂萝衣。

长歌负轻策,平野望烟归。

(1)首联和颔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这些描写有什么用意?

(2)颈联和尾联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作品简要赏析。

9.阅读下面这首元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岳鄂王墓

赵孟兆页①

鄂王坟上草离离,秋日荒凉石兽危。

南渡君臣轻社稷,中原父老望旌旗。

英雄已死嗟何及,天下中分遂不支。

莫向西湖歌此曲,水光山色不胜悲。

注①赵孟:宋宗室,历宋元之变。宋末官真州司户参军;入元,被元世祖重用。本诗作于暮年。岳鄂王,南宋抗金英雄岳飞。

(1)这是一首哀痛伤惋的悼歌,不仅是西湖山水不胜悲,更寄寓了作者亡国破家之悲,试分析“悲”的具体内容。

(2)首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对诗人抒发感情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来源:学,科,网]

〚导学号25540033〛

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点绛唇

周邦彦①[来源:Zxxk.Com]

台上披襟,快风一瞬收残雨。柳丝轻举,蛛网黏飞絮。  极目平芜,应是春归处。愁凝伫,楚歌声苦,村落黄昏鼓。

注①周邦彦:北宋词人,浙江杭州人。此时词人从庐州教授转任荆州。

(1)词的上半阕描写了怎样的景色?这些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2)末尾三句表现了词人什么样的情感?是如何表现的?

题型7对点练:古代诗歌

鉴赏(形象与情感)

1.解析: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要注意诗句的具体描写。诗歌的首句写战士们的装束,显示其英姿;第二句写气势,“冲雪”是冒雪,但一“冲”显示其无畏的豪情与气概;后两句写具体的战况,尾句显示战斗之激烈和杀敌之多。

参考答案:塑造的戍边将士具有英俊潇洒、信心百倍、斗志昂扬、英勇无畏的形象特点。前两句,“金带连环”塑造了将士们丰神俊逸的丰姿;“马头冲雪”传达出人物一往无前的气概和壮怀激烈的感情。后两句“卷旗夜劫”写出将士们勇赴战场的决心与行动;“乱斫胡兵”言其肉搏拼杀之激烈、战斗时间之久长。

2.解析: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诗人在塑造王将军这个形象时,有其“虬须憔悴”“两鬓霜”的容貌描写,还有其先前“入甘泉侍武皇”“随仙仗识天香”的风光无限,也有其后半生“孤舟月”“送残阳”的落寞寂寥的交代。要综合这些因素分析。

参考答案:诗中的王将军是一个“昔日豪华、今朝寂寞”的故将军形象。他相貌威武,虬须美髯,气派非凡。昔日,他曾沐浴皇恩、深受皇帝宠信,进入皇宫御苑,尾随皇帝仪仗,侍卫皇帝,荣耀一时。但如今,王将军风光不再、两鬓苍苍,他孤独落寞、形影相吊,归隐五湖、憔悴不堪。只是偶尔在夕阳西下时,在船头横笛卧吹,演奏凄清忧伤的《梅花三弄》。

3.解析:此题考查对比鉴赏诗歌的景物形象。“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是雄阔的边塞景象,这在课本中已经知道。本诗中的边塞却是“水寒”“平沙”“黄尘”“白骨”“蓬蒿”和昏暗的日影,是一派苍凉冷落的日暮景象。

参考答案:“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通过“大漠”“长河”两个意象,描绘了边陲大漠壮阔雄奇的景象,境界阔大,气象雄浑。“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远望临洮,描绘了暮色苍茫,沙漠广袤无边,平沙日落的荒凉、冷落的景象。(意思答对即可)

4.解析: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情感。诗歌先写自己出行之早,迷迷糊糊中上路,一路上胆战心惊,栖禽依枝,落月孤城,一派冷落惆怅之情;但诗歌的结尾一联,情感发生了陡转。“莫羡居者闲”有自责自疚之意,“溪边人已耕”有自勉自励之情,同时还流露出对早起耕作的农夫的赞美。

参考答案:①自责,作者感叹“莫羡居者闲”来告诉自己不应对自己的早行产生寂苦之感,表达了作者的内疚自责之情。②自勉,诗人触景生情,见到更早的“已耕人”,深感必须振奋精神,催马前行。③赞美农夫的辛勤耕作和对农夫备受辛劳的同情,通过“溪边人已耕”来突出农人的辛勤。

5.解析:从诗歌的题目看,写的是山居生活,首联和颔联直接入题,写山居生活的凄清孤寂,在凄清孤寂中诗人有对故乡的思念;但诗歌的第三联是“转”联,诗人转入对山居美好景色的描写,又表达了对隐居生活的喜爱之情。

参考答案:①孤独惆怅之情。天空冷寂、树叶稀疏,渲染了凄清的气氛,诗人“独寻”荒径归来,心情孤寂惆怅。②思念故乡之情。深秋时节,诗人独行郊外,“频忆”故乡往事,一个“频”字流露出诗人浓烈的思乡之情。③喜爱山居之情。诗人虽独处郊野,却见美好的山月,不吝惜清辉,洒向独居的竹扉。“娟娟”“不惜”表现出了诗人对山居恬淡美好生活的喜爱之情。(意思相近即可)

6.解析: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情感。既然女主人公的情绪有一个变化过程,那就要结合上下阕的内容对女主人公的情感进行分析。上阕的写景抒发了喜悦之情,而根据“子规”这个意象的象征意义,再结合下阕的内容,写出了女主人公的春闺怨。

参考答案:喜悦——忧愁。上阕描绘春日冶游图景,女主人陶醉于热闹的春光,写出了她的内心喜悦;下阕女主人因听到子规的啼叫,联想到自身,于是难以入眠、借酒浇愁,写出了她内心的忧愁。

7.(1)解析:此题考查对比鉴赏诗歌的景物形象。《念奴娇·赤壁怀古》景物特点十分明显,豪放雄壮;而这首词的景物虽然也有“大江东去”“襟带五湖吞百渎”的开阔,但“两岸芦汀,一湾柳浪,海涌桥头雪”更多地体现出秀丽的特点。

参考答案:苏词景物雄壮、宏阔,使人心胸开阔、精神振奋,如“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写出了景色的雄壮;陆词景物有雄阔也有秀美,如“大江东去”“襟带五湖吞百渎”写出了景色的雄浑,“两岸芦汀,一湾柳浪”则写出了景色的秀美。

(2)解析:根据“秋日怀乡”,不难看出词中有对故乡的思念;而词中所写的景物和引用的典故,又可以品读出作者有倦于宦游、归隐山水的情感。由此看来,作者的情感相对复杂。

参考答案:全词抒发了作者倦于宦游而想功成身退,享受人生之意;醉心山水,逍遥江湖的闲情逸致;常年漂泊而想荣归故里的思乡之情。

8.(1)解析: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景物形象。首联和颔联中有许多直接描写景物特点的词语,如“山深”“树重”“桥崩”“路险”等,也有描写采樵人危险的劳作“卧槎拥”“垂藤接”等。由此可以看出景物的特点和描写的用意。

参考答案:首联和颔联描绘了一幅深山采樵图。通过对山深、树重、桥崩、路险的描写,表现了采樵人劳动的艰辛。

(2)解析: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情感。诗的前两联渲染了采樵的艰辛,后两联写采樵归来的情景。从“山风拂萝衣”“长歌负轻策”可见采樵后的轻松愉悦之情,“平野”与山险形成映衬,可见其精神为之放松,“望烟归”又反映了家庭生活的温馨。据此分析即可。

参考答案:抒发了获得劳动果实之后的轻松愉快之情。太阳落山了,采樵的同伴渐渐变得稀少,山风吹拂,采樵人拄着手杖,放声歌唱,向着炊烟袅袅的村落满载而归,获得劳动成果之后的愉快心情溢于言表。

9.(1)解析: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情感。首联写岳飞墓前荒凉之景,暗寓作者伤痛之情。颔联写南宋君臣偏安东南一隅,以致最终酿成亡国惨剧,中原父老忍受煎熬,遥望南师,形成鲜明的对比。颈联哀叹有望承担中兴重任的英雄岳飞悲惨死去,使天下南北中分以至南宋最终被蒙古人灭亡。尾联蕴含着诗人无尽的家国之思、亡国之恨。读懂了诗意,分条作答即可。

参考答案:一悲岳王墓的荒凉,二悲朝廷的苟安投降,三悲百姓盼王师无望,四悲英雄受冤屈死,五悲国家偏安不得而灭亡。

(2)解析:解答此题,先看首联写到的意象:离离的衰草,冷硬屹立的石兽。渲染出岳飞墓的荒凉景象,暗寓作者的伤痛之情。一般开头写景都是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本诗首联为全诗奠定了哀痛伤惋的感情基调。

参考答案:①写诗人来到西子湖畔岳飞墓前凭吊时,只见岳王坟上长满荒草,墓前石马石狮在萧瑟秋风中依然高踞屹立。②描绘了一幅凄凉冷峻的秋日岳墓景象。③以萧瑟肃穆的荒凉之景,暗寓作者的伤痛之情,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

10.(1)解析:从描写的内容看,有快风、残雨、柳丝、飞絮,是一个典型的暮春雨后图。这是词人在台上披襟所见之景,为下片的抒情做铺垫。

参考答案:词的上半阕描写了一幅略显清寂的雨后暮春图。快风吹散残雨,春风轻拂柳丝,柳絮黏在蛛网上。作者借蛛网(也即游丝)、飞絮隐喻自己的漂泊不定,渲染了一种寂寥的氛围,为下阕抒情做了铺垫。

(2)解析:词的最后三句写了词人的一个动作——凝伫,而这个动作是在听到了村落中黄昏的鼓声和楚歌后产生的;词人的情感有“愁”“苦”二字显露着。

参考答案:末尾三句表现了词人伤春思家的愁绪。主要是通过动作(细节)描写和衬托手法加以表现的。“愁凝伫”用词人伫立远眺的动作表现他无法摆脱的愁绪。“楚歌声苦”,写听歌本为作乐而现在闻楚声却不乐而苦,用反衬手法表现愁苦;(把“楚歌声苦”理解成以凄苦的楚歌烘托人物内心的凄苦亦可。)“村落黄昏鼓”,以声衬静,更添愁苦意味。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2018-11-09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zuox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