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那时手机还不是很普及,小Z大一的时候同学们很少有用手机的,到了大三手机才慢慢流行,诺基亚、三星、西门子等,有翻盖的,也有直板的。
开始都是黑白屏,后来有了24色,再后来才有了现在这种彩屏;开始铃声很单调,就是电子音,后来有了和弦和彩铃,但彩铃要付费;开始手机主要是接打电话、发短信,只能打贪食蛇等简单游戏,后来才慢慢有了操作系统,一步步出现了各式各样的APP;开始手机键盘都是按键式,有9键的,也有全键盘,后来才有了触屏,最初是电压式,需要用力点击,慢慢电容屏才风靡天下。这些小Z和小G都一点点经历了,不过那时他们并不清楚未来会有这么神奇。
但那时有电话,小Z宿舍就有一个,是他和另外6个室友公用的。宿舍的电话只能接,不能外拨,要想往外打,还需要再买电话卡。
小G复读的宿舍没有电话,但是学校门口有电话亭。所以,她想小Z了,除了写信,还多了一个选择——打电话。
2
开始,小G会直接打到小Z的宿舍,接电话的不一定是小Z,她就说找小Z。慢慢地大家都习惯了,一听是她的声音,就叫小Z接电话。
小Z是宿舍7个人中,唯一一个湖南的,其他几个人分别是陕西的、云南的、江苏的、山西的。小Z打电话说的是家乡话,其他6个人都听不懂。的确,湖南话对于习惯普通话的人,很难懂。而且湖南农村可能隔一座山,相互口音都不同。这给了小Z很多便利,两个人说悄悄话、情话,不想让别人听见,现在他们即使听到了也不知道说的什么,相当于没听见。
只是,时间长了,其他几个室友从小Z打电话的表情、说话的语气,也能大致猜出他在说情话。所以,小Z就不愿意在宿舍打电话了。
他也到外面电话亭打,但是学校人太多,电话亭经常有好几个人在排队等待。
移动、联通等运营商会在繁华的道路两旁设电话亭,黄色或蓝色的塑料罩,像个帽檐一样把打电话的人罩在下面。
排队等待的时候,小Z发现打电话的人姿势各不相同,或斜倚着那个罩,或站在外面一些、手扶着塑料罩,或站在那个罩下面,有的说话大声,有的小声低语。
排队的人,有的焦急的四处张望,有的神态悠闲,有的在和身边的朋友聊着天。
小Z一般是那个焦急的,因为遥远的家乡小G在电话亭等他呢,他得赶紧回拨回去。
3
思念,像一张网,把小Z和小G收进去,他们两个越是努力想摆脱这种思念,这张网就收得越近,相互之间就越发想见对方。
他们已经不能满足于只是尺素往来,开始煲电话粥,开始一周通一次电话,慢慢地一周两三次,然后隔一天一次,到后来一天一次,甚至一天好几次。
一根电话线,把相隔千里的两个人连接在一起,似乎像在面对面说话。
小Z说的多的是学校遇到的新鲜事,虽然他还比较乖,主要是四点一线,宿舍、食堂、图书馆、教室,但大学校园像个小社会,对于他这个农村孩子来说,好像井底之蛙突然站到了泰山之巅,观察到的新鲜事自然很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