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我都会抽空看书,并持续了两年,不管有多忙,每日读书计划从未间断,读的范围内容不定,有公众号的文章,有自己买的小说。

在互联网、碎片化时代,人人都是作家、诗人,名家辈出,好文不断,不过还是要甄别,不是所有的文章,都是适合自己,对于我本人而言,更爱纸质版书籍。把书捧在手心,品味生活,领路人生,观赏名家,读懂名家,更多的是,长久性读书,对于读书,以前我是很少把同一本书,看几遍的,最多一遍过完,然后束之高阁;现在嘛,有些买的书,还是仔细品读,读上七八遍,是不为过滴。最让我手不释卷的是路遥《平凡的世界》和霍达《穆斯林的葬礼》,一部是书写陕北高原孙家兄弟命运的书,另一部是描写老北京穆斯林信徒三代人的悲剧命运。同样都是写命运,对我的影响很大,记得接触《平凡的世界》是在高中阶段,那年正好毕业,名落孙山,最适合看《平凡的世界》,可以鼓舞人心,激励自己。我们都是平凡世界中平凡的一员,只要有梦想,一切皆有可能。而《穆斯林的葬礼》,早在初中阶段,就已经接触了,一直没有机会去读,直到去年暑假,才买来看,到现在我已看了三遍,每次看,都有不同感想,甚至是我为孙少平流过泪,也为韩新月流过泪,作家对人物刻画,引起我的共鸣,仿佛就是现实的反映,文学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这就是作家最大的魅力,刻画生动形象的人物,让读书陷入沉思。

昨天刚考完试,就接到侄儿电话,里头除了汇报考试成绩、想我、催我早点回来之外,让我有了意外收获,一个七岁的孩子,对读书有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读书,就是认识更多的字,明白更多的道理,这学期,他还认了不少生字,都是他看了一些书。这么多年,我床头柜塞满了许多书籍,也没拿给他看,他还懂得了其中道理,不给他看,自然有我的想法,不过现在看来,不给他看,自然不可能,他要看,只能提前让他看,以后他该看的书,书中的道理,他自然是无师自通,也让我很欣慰。按道理,至今我读了十五年书,而他才两年,他能继承爱读书,自然是好事,我怕他骄傲,在电话里头,没有夸他书读得好,对于一个小孩,在他价值观,各方面形成之初,作为家长,除了支持和提供其所需之外,更要懂得“穷养”孩子,“穷养”孩子并不是让他觉得家境贫寒,而是让他明白,每一份成功背后的来之不易,学会为人处世,学会勤勉。

最近,我关注了几个比较有含金量的公众号,但不敢拿给侄儿读,里面有些错别字,生怕他吸收错误的,这对他自然不利,更不科学。有时看着这些错别字,自己也厌恶,但无法和作者或者编辑沟通,只能自己明白或讲给身边人听,其正确用法。
先贤们有建议将书由厚读到薄,再读到厚,遵循渐进,方可事半功倍。我觉得读书,不一定要十足把握,也不要似是而非,恰当一定火候自然好。书中有些道理,就算胸有成竹,也不一定符合时代潮流,所以要甄别才行。

曾国藩曾写过,做人还是做事,勤字当头。“眼勤,耳勤,口勤,手勤,心勤,脚勤”。这对为人处世,有着重大意义,这也是我们每个人都该追求者。早起早睡,有利于身心健康,更利于思维训练。每天早起,呼吸新鲜空气,把往事清零,重新开始新的一天。

读书,可以改变一个人对世界的看法,写作,可以对世界的看法传播给别人。任何人,都该加入读书团队。每日一首诗或者一篇文章,然而做到的人,没有几个,我们不是不爱读书,而是我们的实际行动跟不上灵魂的安宁。读书,不需要看别人脸色;读书,是个人最好的修养,无论何时何地,都手不释卷,一起品味书香,看淡人世间是是非非。读书不一定可以给你功名利禄,不能让你暴富,但一定可以让你净化心灵,为灵魂守住最后一方净土。读书,是让你看清一切,而不是逃避现实,更好的和现实接轨,最好是读书。读书,更是个人最好的投资,你所读的书,总有一天会在你的修养里,散发出来。

小时候,除了教材,再也没有书,可以拿来读,在物质急缺的年代,我们更爱读书,更喜欢追求灵魂安宁,而今,时代在进步,我们读书方式变了,人手一部手机,把自己尘封在一个小小的空间里。记得以前坐火车,总会看见手持书籍者。如今,手持书籍者,在他人看来就是装B,不是人心变了,而是价值观变了,你假如手持书籍,在公共场合,会遭他人异样的眼光。就去年,我回家时,火车晚点,而我有一个习惯,出行喜欢带一本书。那次我带着《白鹿原》,在火车站看着,正看得兴致勃勃时,一位看似生意人却不是生意人的中年男人,破灭了我的幻想,正是他的出现,我对全民阅读,有了新的看法,今非昔比啊!但读书还得坚持,并且手不释卷,无论你用什么方法。

生活有太多感动和遗憾,唯有读书写字,才能留住那些往事,但很多人,不愿意回到过去,本来他现在的生活更糟糕,怎么也不给自己留点回忆。就这样总是在幻想中孤独百年,我认为这时候,就该静下心,沉住气,好生阅读,把所有不幸,都放下,狠狠地抽打自己一个耳光,看清现实,认真读书,做一个终生学习和终生写作者。
2019年1月15日 达州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