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从不缺寓意故事,而自己始终喜欢不起来,儿时到现在。
在儿时,有些故事似懂非懂,就会“心生抱怨”,为什么不能直接说人话吗?当然,那个时候还没有网络流行语“人话”。
自己一直以来是个崇尚简单的人,人性本复杂,活的简单一点不好吗?所以,当大家总是想在万紫千红里争的一朵花时而我更想成为那一抹绿。
也许这更加造就了那么一点点格格不入的性格,不过多年来一直坚持从不改变,最终活成了自己想要的样子,过程自然是艰辛的,道路是泥泞的。
鉴于此,所以在儿时对各种的寓言故事有本能的排斥,为何就不能直接一点告诉仅是儿童智商的我们?
记得[农夫与蛇]的故事,我们那个儿童期都认为农夫太傻了,我则认为农夫太好了。
那个年代真的就是认为太好了,不分对象的好最后却伤了自己。
不过自我保护意识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建立起来的,原因是因为原生家庭里父母对人的好总是没有了自己,我则不认同。孩童时期则认为人首先要保护好自己才能更好的保护别人对别人好。就像现在的一种说法:要想做一个好人首先要成为一个坏人。
外部的环境是无法改变的,也是改变不了的,可改变的唯有自己。
这一路一走几十年,也逐渐的偏离了轨道,形成了严重的自我期盼思维,局限了生长成长。
万物生长靠太阳,而心理的成长生长更加需要“太阳”,这一路没有“太阳”的光照只剩未夭折的躯壳。
再一次与“太阳”拥抱已是“黄昏”,还好与“夕阳”相隔甚远,重返18岁还是指日可待的。
余生,永远18岁,做好最好的自己——农夫。
尘归尘,土归土,夫归夫,蛇归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