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我把【樊登读书会】APP打开,根据历史记录,将自己听过的书目一本本誊抄下来。数了一下,正好52本。再推算一下时间,下载APP共37天,一月有余。
有很多朋友,不太能够感受读书(看书、听书都算)的快乐,个人感悟是看得太慢。一本书,若是超过两个星期没有读完,就很难有耐心了,趣味性也大大的降低。听樊登讲书,非不可要听到二三十本以上,才能慢慢地把自己从书中跳出来,去认识到樊登本人,他是一个好老师。
这里,重点说一说,我听樊登读书会的一个感悟变化,供诸位读者参详。
缘起
大概一年前,小明哥就给我推荐过【樊登读书会】,当时想着我可以看书,为什么要听人家拆解过、嚼碎了的书。大概在两个月之前,华雨也推荐【樊登读书会】,这个时候,我开始下载这个APP了。
真正下决心,大量去听书的,是因为boss说他一个月听28本书,在公司周会上大谈特谈听书很爽。正巧当时,我刚下载【樊登读书会】APP,于是7本试听书用3天时间就听完了。心痒难耐,一咬牙就开始买了一年的会员。
当然,还有一个原因是因为滴儿。热恋期的男女,出的问题可不少,需要找到一个快速学习的通道,这是刚需。
目的
一方面是扫盲。最开始使用樊登读书会,是专门捡那些没有看过的书,当做一种知识的扫盲。比如,营销学的书籍在之前一直是我的盲点,大概听了10来本书籍后,发现市场真的是一个非常有趣的东西。做产品、做服务,归根结底都要有人买单,对营销最大的认知改变是要保持一个开放的心态,不能闭门造车。
另一方面是谈恋爱。我是第一谈恋爱,没啥经验,也实在不太会跟女生相处,同事平常给我取的外号是“老程”,由此可见一斑。从理论派来说,谈恋爱归根结底是沟通,这需要一个共同的语言体系。滴儿在我的影响下,怎么也听了二三十本,关于“学习”“爱”“自律”这些基础的概念,形成了一个初步共识,这也成为我们爱情最坚实的纽带。
收获
【樊登读书会】和【罗辑思维】不一样,他全是樊登自己讲的书,他的声音和视频,他的见解。慢慢听多了,就会发现他其实把很多东西串在一起讲了,他会时不时的说自己的工作,自己的妻子和孩子,慢慢地一个真实的樊登也显现出来了。
2005年,刚进中央电视台的樊登跟着前辈崔永元做节目,做一个节目就被毙掉一个,当时就很颓废。于是乎,他就把《论语》拿来读,从南怀瑾、李宗吾到钱穆,再到历朝历代所有对《论语》的注疏给读了一遍。单单《论语》一书,便读了一年。他在讲述心理学、职场、管理、文化的时候,时不时会引用孔子的话。这是他读书的立道之基。
与樊登相似的,还有【六神磊磊】,以读《金庸小说》为名,写的文章不止妙趣横生,往往也见地非凡。厉害的人有很多,但是能从他们身上清晰地看到成长轨迹的人,不多。
听书终究还是读书的一种,其目的还是落到读书之上。读书的目的是什么呢?其实归根结底,是思考两个问题,一个是捉摸不透的爱,另一个是不可避免的死亡。落到具体问题,便是生活,怎样跟爱人相处?便是工作,怎样更好的创造价值?便是爱好,选择一项技术能够持续地修为精进。
读书,其实是让人不断地去理解一些基础的概念。比如,学习,怎样保证终生学习、勤学不缀,求知若渴。学习之道,在于改变自己,在于保持开放的心,这是一个多么反人性的事。但只要做到了,人生之路,必定越走越宽。
读书计划
我从大二下半年开始系统性读书,但现在已有三年,认真读过的,仅从数量来看不会少于200本。从樊登这里,我也有所体悟,片面地追求书籍的数量是没用的,需要找到一个学科作为自己的知识框架的底色。
2019年,我的读书会计划总得来说,会更加注重系统性,会想办法把不同的知识给联系起来。大致来说,有三点,从大到小,分别如下:
首先,是传统文化,早些时候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是非常反感的,比如旗帜鲜明地反对中医,对中国历史也没有什么自豪感。从樊登这里,我重新认识到了儒学的修身,佛学的正念。
尤其是佛教,我出身于佛教世家,从母亲这边算起,上溯四代都是居士、庙祝,他们都是常年吃斋念佛的善良之人。我从3~6岁,几乎就全是跟我父亲在各个寺庙里长大,寺庙就是我的幼儿园。听了一些佛教的经典之后,感觉整个人明白了不少,也许是祖辈的福报落到我身上,天然佛性就要强很多。
其次,是学科。如果选一门学科,作为知识框架,我会选择心理学。我会努力去把各个流派的心理学著作,都给了解一遍,尤其是个体心理学和积极心理学。另外,会非常注重心理学和其它学科的交叉,比如管理学、社会心理学。
最后,会读10来本传记,以人物为线,精研一两个商业上的传奇人物。以稻盛和夫为例,《干法》《活法》《稻盛和夫自传》都算是不同程度的传记,这样可以全方位了解他的哲学理念。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