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谈写作想法
谈写作丨清晨5:00的秘密

谈写作丨清晨5:00的秘密

作者: 澄心向海 | 来源:发表于2018-09-11 08:45 被阅读92次

斯坦福大学商学院教授柯林斯在其著作《选择卓越》里,讲了一个现在被广为流传的生动故事——“日行20英里”。

1909年,美国人拿下了北极点,于是,南极点成为了接下来各国探险家的目标。1911年10月,有两位探险家同时带队分两路出发,前往南极,竞争第一个到达南极点的荣誉。一位是挪威的阿蒙森,一位是俄罗斯的斯科特。

这两个团队人员差异悬殊。阿蒙森团队只有5人,而斯科特却有17人。如果仅从“人多力量大”来看,斯科特明显占优势。

12月5日,阿蒙森成功地把挪威国旗插在南极点,而斯科特虽然在后面也抵达了南极点,但最终死在了回程的路上。

两者的行事风格最大的差别,就是阿蒙森不仅准备充分,而且善于制定计划并严格推进。

在探险过程中,天气时好时坏是正常的,在天气好时,斯科特让队员们全力以赴争取多走一点路,天气不好时,则躲在帐篷里不再推进。

但阿蒙森的团队坚持不管天气如何都每天保持行进20英里(约32公里),天气好时不急于多走一点,以免筋疲力尽,遭遇恶劣天气时也保持进度。

为什么“日行20英里”那么重要?柯林斯的总结是:

一、在逆境中,让你对自己的能力保持信心;

二、在遭遇破坏性打击时,让你减少灾难发生的可能;

三、在失控的环境中,让你保持自制力。

这个故事给了我很大的震撼,真正的高手,在于稳定性与可持续性。

村上春树与连岳

在写作界,就有两位这方面实践的高手,也是我的偶像,一位是村上春树,一位是连岳。

村上春树会在早晨四点半准时起床,没有迟疑地立刻投入小说创作,写上五六个小时,到上午十点为止。

下午他会去跑个10公里或者游个1500米(或者两样都做),晚上9点就睡觉了。

写作与跑步,已经成为他交织的标签,塑造着他对内对外的人格,他还专门写了一本书:《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介绍自己的跑步生涯与感悟,可以说,如果不是这些形式上的几十年雷打不动的坚持,村上春树无法成为现在那么高产而又受到全世界欢迎的优秀作家。

连岳也曾经是个熬夜型作家,但他发现晚睡晚起经常误事,索性把工作时间改为早上,这样有大量的时间可以缓冲。做了这个决定后,他每天凌晨5点起来,泡上一大杯茶,然后开始当天最主要的工作,一直到临近8点时结束。

“如果你不及时按照自己所想的活,那你就总有一天会按自己所活的方式去想。”

这句流传甚广的金句,作者就是连岳。

除了父亲去世的那段时间,他的公众号坚持日更,雷打不动,现在已经是自媒体界的头部大V,而人设也成功从以前的情感专栏作家,转到现在的青年精神领袖,政商热点信手拈来,总有自己独特的思考角度。他不灌毒鸡汤,关于人生的观念法则简洁而深入人心,冷静又不失温情地告诉你世界的真相,让暂时迷失的人少走弯路,这一点功德无量。

这一切背后,是稳定的自律带来的几十年如一日的自我迭代。

他在《凌晨5点的秘密》一文中说:在同等条件下,勤奋练习是人与人之间的关键差距……人每天有干扰、有分心、有情绪,不可能在完美的状况下开始,也不可能完美地结束,但核心技能的训练,每天的量完成,就没有虚度了。”

“稳定与确定”产生幸福感

前段时间,良大师有一篇扎心热文《高手是持续性自律,你是间歇性自虐》,“间歇性自虐”把一些人的生活状态形容得如此贴切,谁不是一边放纵,一边萌生罪恶感,积累多了就逼自己两把,然后坚持不了又回到原来的轨道,如此循环,变成一个没有增长甚至负增长的回路系统,因为你的信心也会在这个过程中不断被消耗。

说说我自己的体验,回顾过往感觉良好的时段,往往是那些稳定地坚持一件事的时期,而那件事一般就是学习。比如,初中的时候,早起背书、做练习;高三的时候,每天定时定量的学习,大量做题;大学的时候,自考第二专业新闻学,与同学在出租屋考前冲刺的日子……这些经历看起来并不轻松,但却是我记忆里印象深刻的幸福时光。

究其原因,我想是这种稳定性与确定性带来的专注体验,产生了幸福感,用现在时髦的话来说,就是“心流”。

积极心理学奠基人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于30年前,在大量案例研究基础上,开创性地提出了“心流”的概念。 “心流”是指我们在做某些事情时,那种全神贯注、投入忘我的状态——这种状态下,你甚至感觉不到时间的存在,在这件事情完成之后我们会有一种充满能量并且非常满足的感受。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在做自己非常喜欢、有挑战并且擅长的事情的时候,就很容易体验到心流, 比如运动、玩游戏、阅读、演奏乐器还有工作的时候。

而学习这件事情,对于我来说满足了“喜欢、有挑战并且擅长”这几个条件,而且在读书时期很容易得到反馈——在分数上得到体现,目标清晰、可控、可细化,所以很容易给我带来好的体验。

但踏入职场之后,第一要务变得不再是学习,而是工作能力的具体输出,当然,输出是建立在学习、输入的基础上,但失去了反馈的学习,容易陷入迷茫,也就无法形成稳定的坚持,回顾工作以来这么多年,鲜有上文提到的大段大段的幸福时刻。也会有一段时间坚持早起学习,坚持跑步,但往往过一段时间就松懈了,确实是“间歇性自虐”。

以早起为例,自省这背后的思维轨迹,往往是这样的:早起学习,坚持几天→学习很难得到反馈和激励→不学习了,还是早起坚持写作吧,坚持了几天→灵感和素材不是每天都有,早上闹钟响起,按掉后不是起来,而是想着:“今天写什么呢?……”→又进入了梦乡,没有坚持。

这个轨迹有两个阻碍点:一、难得到反馈和激励,二、没有明确的目标,三、灵感不是天天都有。

第一点已经解决了,我不会进行日记式的私密写作,而是鼓起勇气去分享我那些幼稚的、不成熟的看法,在个人公众号上,在简书上写,读者的阅读量、评论、打赏,都是激励我前进的动力。特别是简书上面零星的读者评论是我最开心的事情,因为上面的人是跟你素不相识的,会喜欢你是因为你的作品对他来说真的好、真的有用。

第二点,对于新媒体写作来说,写出10万+的爆文肯定是努力的方向,但接下来需要进一步细分,只有经过足够的细分目标,才能最终落实到有效的刻意练习上。

第三点,其实涉及到一个写作者的职业素养问题。就像一位作家说的:“写作这东西,貌似拼的是才华,其实拼的是稳定,如果这是你的职业,你就不能靠灵感来维持,就像一个面包店的师傅,客人都在柜台等了,你却说,不好意思,我今天没灵感,做不出来……”

相信有写作经验的人,都会感同身受。灵感如电光火石,你最多只能创造它到来的适宜环境,但却无法决定它来不来。而写作,特别是现在的新媒体写作,是要求每日必须要有稳定输出的,无论有什么突发事故,因为你不更新一天,就失去了一次占领读者认知心智、增加读者互动和黏度的机会,现在读者的选择太多了,不会等你。

那如何保持稳定的输出呢?常见的有三种方式:追热点、追流行观点、写影评书评。相对来说,第三者素材广泛、相对容易切入,所以我如果再有“今天写什么?”的挣扎,就有了确定性的回答。这份确定性让我没有了赖床的借口。

前段时间,连着写了两篇影评,被一个朋友吐槽商业化气息浓重,失去本色。但我是这样看的:一、这只是我写作上面刻意练习的手段,而不是写作目的,要商业化的话,我去接那些软文任务,报酬简单而直接,不必把每天最宝贵的时间花费在没有直接回报的事情上面;二、热点、电影、畅销书以及一些大家认可的观点,是能产生最大范围共情度的东西,一篇好的文章,能帮读者写出心中想说又一直用文字无法精准表达的话,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催生分享欲望。写作不能自嗨,把公众号变成你的个人QQ空间,是没有意义的。

每天5:00起来,倒一杯水,浏览素材与已经写好的前文,预热后继续开写,到7:00结束,准备上班。

蓦然回首,早起已经坚持了一段时间,开始成为没有负担的习惯了。上文提到的三个阻碍点,渐渐在克服的路上。

一些事情深入一层思考,总能发现背后的作用机制。

最近有一个流行词汇,叫“复利思维”。一片池塘出现了一小块浮萍,它每天增长一倍,预计10天就能长满整个池塘,请问,多少天能长满一半水面?

答案是第九天。

当你第九天伊始的时候看,浮萍才覆盖池塘的一半,但只要一天的时间,就能长满整个池塘。

这就是复利思维的力量。反观你的坚持,你经常停在了第几天?

任何正向的事情,如果能在前面加上“天天”二字,就会十分牛逼。

当自律被追求享乐的情绪、被没有目标的迷茫击垮时,随之而来的并不是放松的愉悦,而是沮丧。

王小波说:人一切的痛苦,本质上都是对自己无能的愤怒。

而坚持带来的确定性与幸福感,将是你解决人生之苦的根本途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玉蕨:刮大风走路比天气好走路花的力气多,虽然每天有进度,其实是付出了更多。

本文标题:谈写作丨清晨5:00的秘密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berg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