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文森特.鲁吉罗的书《超越感觉--批判性思考指南》,真有那种“相见恨晚”的感慨。就像传说中说的拿破仑,在被囚禁到西西里岛的时候,偶然看见了一本书《孙子兵法》,就大为感慨——我要是早读到这本书,何至于此啊!
关于“我是谁”,古今中外的无数先贤都发出过这种灵魂拷问,《超越感觉》就是这样的一本书,让我们重新认识自己、认识世界。本书从三个部分展开论述:
“我”不仅是身体方面,还包括感情和智力方面的。
身体方面的,就象填写“户籍档案”,姓名、身高、体重、年龄等方面的信息。
感情和智力方面:我们在求职的时候,不仅要填写“户籍档案”,还要填写你的兴趣爱好、主要经历等。
一个提问:“我”是如何成为现在的“我”的?
“我”是因为我的选择,由于考虑了其他的情感、喜好和态度以后做出的选择,然后形成了“不一样的烟火”。
这个回答有一定的道理,但远非如此。
“我”是被塑造的——世界对我们的影响远超我们的认知。
影响“我”的主要因素有:
* 时间和地点的影响
* 观念的影响
* 大众文化的影响
* “我”经常被操纵
* 心理学的影响
时间和地点的影响:
我们不仅是生物学意义的高级动物——是一个智人,还只能存在一个特定的时间、一个地球上特定的地方。
这个时间和地点是由具体的环境、理解、信仰和习惯所限定的,这些会限制我们的经验,并影响我们的思维模式。
现代科学告诉我们:现在地球上有不同语言、不同肤色、不同文化的人类,都来自远古的非洲大草原,即我们人类有共同的祖先。
比如配偶的选择。在印度,也许完全由父母选择你的配偶,在中国,讲究媒妁之言。
想象一下:一个双胞胎出生后,一个生活中中国,一个生活在美国,长大后会怎么样!
总之,生活在不同的时代或文化背景下,会使“我”成为一个不同的人。
观念的影响:
作者说“当表达一个观念时,同时也在逻辑上不可避免地传达了与此密切相关的一些观念。”
比如一千个读者为什么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等等。
作者提到“智力是由遗传决定的,并且不能增加。”这样的观念引导人们设计一些衡量智力的测验,以此结果认为不同的国家的人的智商的差别;教育者读了该测验的结果,认为只需要教授学生事实,而不用“解惑”;立法者读了该测验,决定“我们必须做些事情阻止智力低下的人们进入这个国家”的种族歧视;优生学家据此认为“我们必须找到鼓励高智力的人多生多育,而限制低智力的人生育的办法”;商业领袖读到此测验,然后决定——我们需要的工人就是来干活的,不需要有建议。
比如“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观念,导致重男轻女、女子无德便是才等等。
大众文化的影响:
过去,家庭和老师是对孩子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影响源。但是现在,大众文化(电视、报纸、抖音等)的影响力越来越大。
过去的小孩很“笨”,而现在的小孩“聪明”——没人教ta,都会无师自通地打游戏等等,但就是不想学习。
操纵的“学问”:
人为影响他人思想和行为的做法自古就有,但是,知道20世纪早期,俄国的伊万.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研究成果后,操纵成了一门学问。
美国心理学家约翰.沃森(行为主义之父),把巴甫洛夫的研究用到人类行为的研究上。其著名实验:让一个小孩去触摸一只实验室的老鼠。刚开始,这名婴儿一点儿都不害怕。随后,当这名婴儿触摸老鼠的时候,沃森就用锤子敲打金属,于是,这名婴儿就会因恐惧而大哭。再后来,这名婴儿不仅是看到老鼠就哭,而且是看到有毛的东西就哭。
*现在的商家,都是“注意力收割者”。
我们“很自信”:“我”就是我,是颜色不一样的自我!
事实上,我们是“被塑造”的。
如何塑造更好的“我”,就需要认识“自我”,主动地养成好的“条件反射”,减少被动地“塑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