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来自网络
01 见识和知识量的积累与思想深刻无关
今天听到一个很搞笑的故事。
一个人去银行抢劫,脸上什么遮挡都没有。监控摄像头把他的面部特征拍得清清楚楚。警察都觉得很奇怪,这个人是傻瓜吗?
当警察找到这个人时,他都惊呆了,“你们怎么知道是我?”
警察觉得很搞笑,“监控摄像头拍到你了啊!”
他说:“怎么可能!我隐形了啊!”
原来他不知从哪儿听说,用柠檬汁在纸上写字,干了之后就隐形了。于是他就找了很多柠檬汁涂在脸上,以为自己能隐形。
这是个笑话对不对?但是这个笑话正好对应《好好学习》这本书里面的一个概念——“假设”。
这本书说,我们的所有观点、结论,本质上都是一个假设。思考肤浅,就是在某种错误假设指导下行动的结果。
也就是说,愚蠢的人往往不知道自己愚蠢,固执的人也不觉得自己固执。在他的所有认知中,他都觉得自己是正确的。
如果不能改变这种肤浅的基础假设和认知,那么无论他走过多少路,见过多少人,知识量有多么大,依然不能让他思想深刻。
意识不到自己的认知盲区,再努力也只是低水平的勤奋而已。
02 阅读的意义
我最近一直在想,阅读的意义是什么?
《书都不会读,你还想成功》里面的主人公通过读书升了职,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但是每个人所处的环境不同。这种成功并没有可复制性。
这两天我突然想通了。原来是我把读书这件事想得太过于功利化了。
正如张宏杰老师在解读曾国藩的故事时所说:“成功的人,把学习当做一种生活习惯,而投机的人,学习是为了索取和获得。”
反思我自己,读书是不是也是急切地想变现,而不是忠于自己的兴趣和本心呢?
读书并不能让我们达到某种功利性的目的,毕竟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樊登。
但读书能让我们找到信仰。
我们知道,中国90%以上的人是没有信仰的。没有信仰,人的道德和行动就没有约束,这非常可怕。
而读好书,并吸取里面的临界知识,让这些知识成为我们的人生信仰,这就是阅读最重要的意义。
比如稻盛和夫的“六项精进”,比如高效能人生的7个习惯等。
《好好学习》这本书说到,学习,就是不断调整改变我们的假设,让我们在正确的假设下做出合理的判断和决策。所以,学习临界知识其实就是用更合理的假设来替代我们过去相对不合理的假设,从而让我们的决策质量更高。
发现认知盲区,改变思维方式,内化底层逻辑为信仰,这应该就是临界知识的意义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