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庚启|2018-11-10
“果因思维”是个什么东西?其实很简单,说白了就是“归因”。
说“果因思维”是“同时”而不是“先后”的原因就是因为只有当看到结果的时候,才会出现归因的动作。就好像有了孩子才有母亲,有了结果人们才会去讨论造成它的原因。但是现实情况是极其复杂的,永远不可能有任何一个“果”是由单一的“因”造成的,这就导致了我们的归因往往是片面且存在偏差的。了解果因思维的模式和局限,有利于我们了解求助者的心理活动,也可以让我们巧妙地利用这种偏差。
经典的“ABC理论”指出:我们对激发事件的看法——而不是事件本身——决定了我们的情绪。这个主观看法“B”包括的主要内容,就是归因。这句话改成“我们对激发事件的归因决定了我们的情绪”也未尝不可。举个列子,我这次考试考得不好,我觉得是我的努力不够,下次我努力一定能考好。那么这种是内控、可控、不稳定的归因,考生可能就没那么失落。如果同样的情况归因为自己的能力有问题,那么就是内控、稳定、不可控的归因,即考生本人认为这个结果是不以自己意志为转移的,简单说就是他对此无能为力。在这种情况下他的心情就会非常失落甚至抑郁。
可见几乎所有的归因都是片面的,但是到底是往哪一边偏是很重要的。每个人有每个人的归因风格,我们通常说一个人“乐观”还是“悲观”指的就是归因风格。我们要清楚地知道在心理上是没有因果的,只有果因。这样的作用有两个,一个是坚信这点,就不会听求助者讲故事,不会被他催眠,以至于一直在用他的思路解决他的问题。第二个是我们要让求助者明白这点,并引导他向积极的方向进行归因。积极关注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通过咨询师对求助者的积极关注来激发求助者本人对自己的积极关注,也就是改变他“悲观”的归因风格。如果咨询师能够让求助者尽量看到事件好的一面,那么很多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
我们身边有数不清的人在把自己的果因思维误解为因果思维。总以为解决了他们反复思考并验证得到的原因,就一定可以改变结果。这里隐含着一种不合理的信念,即“我的归因都是对的”。一顿努力,结果终是“缘木求鱼”。其实归因再全面也不可能没有遗漏,也没有什么对错之分,所以能够解决问题、能够破除焦虑和抑郁的归因就是好的归因。
这就又是一个正确还是有效的问题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