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谈谈您对这话的理解:确切地说,孩子的问题依然存在,但在这位父亲看来却不再是问题!
在我时间不算长的咨询中,其实大多是关于孩子不愿意学习因而造成亲子关系紧张的问题。
其中有过这样一个案例,作为爸爸打了两次电话,问孩子不上学该怎么办?
孩子不上学怎么了?孩子不上学就不是好孩子。这是爸爸在两次电话中透露出来的,他就是调皮,从小就不爱学习,咨询能管用吗?
我也不知道到底管不管用?因为孩子,我没见着;大人,我也没见着。就让我做判断,在我不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事的情况下,让我判断才这样的问题能不能解决?我真的不敢说结果如何?

对于我来讲,只有看到问题,才能去分析问题,并顺藤摸瓜去找那个原因所在,大多数情况下,原因可能不止一个,多个的可能性也是有的。甚至孩子不上学这个结果也不是原因唯一的结果,也有可能是多个结果之一。
在爸爸简单的电话中,我还得出了一个信息。因为老大学习不好,所以失望之余,他们不顾40多岁高龄,又要了二胎,二胎是个男孩,很可爱,比老大要好多了。现在夫妻俩大部分精力都在老二身上,老大,要不就那样吧,反正也不乖。
到底是老大不好,才有了老二?还是有了老二,才显得老大不好?这个问题只能隐而不谈,因为没有见过,就没有发言权,不能妄加评论。
但是,根据老师在简书中说的软信息和硬信息,所谓软信息,是指不能按标准化办法收集和处理从而无法通过书面方式进行传递的信息。相对而言,所谓硬信息,是指"可以言传"的信息。
可是有时候在咨询当中,软信息和硬信息是相互交叉的。比如对孩子的态度的信息,可能属于软信息,也可能属于硬信息。因为真的不能按照标准化的办法来收集和处理。因为人和人不一样,家庭和家庭不一样,而且也没有统一的标准,一定说什么样的态度就是好的,什么样的态度就是一般的。但是有的时候又确实是可以言传的,比如,父母对老大的态度到底是软信息还是硬信息呢?
在心理咨询当中,作为心理咨询师,搜集来访者的一般资料,是非常必要的,并且区分有价值的资料,并加以分析,对求助者形成初步印象,然后顺利展开后续的工作。那么——
1. 识别软硬信息固然重要,但在心理咨询操作中没有绝对的软信息和硬信息,两者可以互相转换或改变。
2. 改变的前提是接受,没有接受就没有改变。从某种意义上讲,心理咨询就是让求助者接受不能改变的然后再做出改变,这是事实而非悖论。
改变的前提是接受。不接受孩子当前不上学的行为,只一味想着改变孩子,效果有没有呢?好不好呢?不好说,但真不见得会好。

原来的时候,我也不认同发生在自己身上的问题,我觉得自己在人际关系,情绪管理,有效沟通等方面,即便不那么理想,也不至于那么糟糕。所以当别人说我哪些方面不好的时候,我是很难接受的,或者是压跟不愿意接受的。我觉得自己做的已经足够好了,为什么还要说我不好?这不是指责我抱怨我吗?我就那么差?我这么不好,你们还愿意跟我在一起?我要是再好一点呢?
后来,后来,我意识到自己真的没有那么完美,我也认识自己真的有些地方不止不好,还挺差。既然别人能够指出我的不足之处,至少他们对我是坦城的,可能沟通的方式方法与我而言,有些难以接受,但至少他们是真心希望我能变得更好。所以慢慢的我开始接受自己做的不好的部分。
当我发现我接受自己做的不好,我就有了做的更好的动力,意愿,以及切实的执行力。慢慢的,我能做到一部分了,我也有信心能够做的更好。现在,在情绪管理,人际关系方面已经有了比之前较大的突破。这也是我自己觉得很欣慰,很欣喜的地方。学以致用,学才不会变成白学。

我们为什么会产生痛苦?就是因为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不确定,对于这些不确定,不能掌控,不能接受的时候,我们就会痛苦。比如自己做的不够好不接受,就难受。自己做的不够好,可能原因很多,只要愿意接受,就能改变。可是改变会产生未知的后果,所以为了不让自己更痛苦,只好想尽一切办法逃避,死不承认,可是痛苦依旧在。
接受了,就不痛苦。当我们接受不确定,接受那些不能接受的事儿时,我们就没有多的负性情绪。当我们的情绪平稳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努力去想更多的方法来解决当下的问题,而不是掉进不应该这样做,不应该那样做的坑里,而不停抱怨指责,进而天天家里低气压,所有人都得小心翼翼,不敢说错一句话,万一谁不小心踩了地雷,那可就战火纷飞,硝烟弥漫了。
不要压抑它,要承认他!不要隐藏它,要揭露他!揭示自己的感觉,就是你得着医治的第一步。
隐藏伤痛只会加深痛处,难题会在暗处滋长,而且越长越大,惟有让它们暴露在真理的光中,才会逐渐缩小。你其实也像你的秘密一样——越是隐藏,就越是病态。因此你要摘下面具,不再扮做完美,才可走进自由。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看到问题,接受问题,直面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