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尤其是指“海量阅读”与写作力的形成究竟是什么关系呢?关于这个问题,魏智渊在《儿童读写三十讲》中的《读了那么多书,为什么作文写不好?》有了一个透彻的答案。
针对阅读与写作力,他说:“在学习领域,孩子从一个水平跃升到另一个水平,常常是经历了漫长的准备,然后在某一刻突然完成的。”这意味着阅读的长期性与写作力形成的潜在性。而关于另一个重要因素——生活,他是这样说的:“孩子的全部有意义的生活,都是写作的漫长的准备。但在学校生活环境中,阅读无疑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这里的阅读,主要的和首先的事指海量阅读。”阅读,非一时一地的,也非权宜之计。至于写作力的潜在与长期性,是蕴藏于阅读的有形之无形酝酿与形成的,郑老师说:“因为写作过程,同时包含了意识过程和无意识过程,而决定叮的部分,是无意识过程,即孩子对于话题、主题的丰富理解,以及对语言(包括遣词造句、语法、文体风格、词语运用等)的敏感,而这种敏感的形成,有赖于海量阅读。”这句话,告诉了我们,阅读之于写作力形成的重要与不可或缺。很久以来,我知道阅读的重要性,但是究竟为何,我不知所以然,看到郑老师如是说,如醍醐灌顶顿然恍然大悟。
对于写作力,阅读不但必要,而且重要。因此,学好语文,提高写作力,不仅一定要阅读,而且必须大量海量阅读。否则,缺乏了这必要,写作力的形成必然不可能。
然而,另一个重要因素——生活,也是不可缺少的。但是,正如郑老师一针见血地指出:“无东西可写,不是真的没有东西可写,而是缺乏对丰富生活的敏感性,海量阅读原本是训练这种敏感性的最好方式。”看到这里,我们不难发现,阅读尤其是海量阅读,不仅是直接提高写作力的不二法门,更是增强写作者对自我浸润的日常“生活的敏感性”的根本和力量源泉。而在我们学校教育当中,存在着与此相悖的做法,那就是“被训练得非常僵化,‘好词好句’的思维方法,就是这种训练的结果。”那是一种完全不懂得真正写作力形成的根本途径的“歪门邪道”,很多老师尤其是不少小学老师却把它当作训练写作力的法宝,真是有点让人汗颜。真正的写作,永远来自于阅读,尤其是海量阅读,带着思考和想象联想的阅读。
而之所以读了那么多书,写作力依然还没有提高,根本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书的数量读得还不够,或者读书的方法不对。郑老师于是说:“阅读自动化的本质,就是一种速度训练。”“许多孩子学习落后,(远不止语文),根本原因就是自动化阅读的水平不够导致了理解力障碍,甚至根本没有完成自动化。”其实,关于这个问题,著名的儿童阅读与写作理论研究者高子阳老师也曾说过类似的话。所以,写作力的缺失或没有形成,根本在于阅读,可能是阅读的数量没有实现,因为“量变引起质变”;也可能是方法的不对,阅读只停留与表面,没有带着思考进行,以及没有与自我生活和人生发生关联,毕竟“方法不对,努力白费”。所以,写不好,要么是读得不够,或者是读得不对,除此别无他途。
当然,郑老师在此,也提高了语文老师对学生阅读兴趣与写作力形成重要影响。“一个自己都写不出像样文章的老师,居然知道写作是怎么回事,并且能教出写作水平高的孩子,你真的相信吗?”让我回答:“绝不相信!”正如我常对学生们说的一句话:“一个不会写的老师没有资格当好语文老师。”其实,不仅是写作,同时也关系到阅读。现实中的大部分语文老师,就喜欢甚至不读书,更不用说会写作写得好了。这是我所看到的学校绝大部分语文老师现状,他们不过是捧着一本语文教材,还有教参,抄抄抄。更有甚之,连教材和教参都不看,直接拿来主义,从网上拿一个课件直接“照课件念课”。而某天突然停电,课没法上下去!
最好,郑老师指出,写作训练渗透整个教学的全过程,“本质问题有两个:一个是必须重读轻写,尤其在自动化阅读完成之前;一个是必须重视自由写作,而不能过早地进行作文训练。”这是遵循写作本质规律的。阅读是写作力的前提与基础。因为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吐纳,没有吸收不可能有吐出。且阅读能够潜移默化地训练写作力的很多有形无形的东西,尤其是促成写作力的自然顺利过渡。
写作的最好的路径,是由海量阅读促成的写作力的形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