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帆齐微课
知乎上有这样一个视频:破破烂烂的农家小院里,六十多岁的父亲悲愤地向记者控诉自己的儿子,三十七岁的儿子不服气地也冲着父亲大叫大嚷。
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这一家子几十年来倾其所有,供儿子读书。从本科读到硕士,从硕士读到博士。博士读了九年,却没有毕业,被学校劝退。两年前儿子拖着他所有的书籍回到了家。
家人以为读完博士的他回到家,找一个工作应该不会有什么问题,有了工作后可以挣钱将家里欠的债还了。
没想到他回家以后,就一直闷在房间里不出去,不要说找工作了,连家里的农活也不帮父母干。现在,三十七岁的他就在家里啃老。
父母亲曾经以他为傲,如今在村子里头都抬不起来,看着窝囊废一样的儿子,他们的心在滴血。
其实,类似这家的情况也曾经看到过。读书读到最后,读成了废人,读出了心理问题,读出了与社会脱节……
每每看到这样的社会新闻,总觉得让人痛心。
究竟是哪里出了问题?
仔细想了想 我觉得大盖是三方面的责任。
1 溺爱和纵容孩子的父母
视频中的儿子,从小学到大学直至硕士毕业,一直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他的优秀成绩,是父母的骄傲。
为了供他读书,家里多少年前盖的房子早已破落不堪,拿不出多余的钱来修葺。妹妹早早出去打工,挣的钱都给来哥哥交学费。即使这样,家里还借了不少外债。
在父母心中,儿子应该比女儿重要,儿子读书的重要性超过了一切。为此,儿子不需要承担做哥哥的责任,儿子不需要承担为人子女对父母对家庭的责任。
可以想见,从小到大,父母几乎没有让他干过农活,也没有让他干过家务活,更没有教过他怎么照顾妹妹,怎么体贴父母。
视频中的老父亲,看着如今这样状态的儿子,痛彻心扉,双目充盈着眼泪,红通通的。
我想,他肯定有点后悔了。
2 与社会脱节的、片面的学校教育
社会衡量学校的标准是看升学率,高校选拔考生的标准是看高考成绩,大人评价孩子的标准是看孩子在班级的名次……
这样的一套标准,直接导致学校教育,只会重视课本知识的教学,而忽视学生身心健康、人际交往、劳动技能等方面的教育。
视频中的那个儿子,在读博士之前,一直比较正常。读了博士以后,因为不会人际沟通,不会跟他人合作,导致没有朋友,估计跟导师也没有办法进行正常交流。最终,得了严重的心理问题,所以博士没有毕业,也无法适应社会。
接受了那么多年的教育,反而成了一个废人,这是多么可悲的事啊!
3 视野狭隘、人格不完善的自身
虽然父母的教育有问题,学校的教育也有不足,但是,成为这样极品式的人物的还是少之又少。
内因起决定作用。
估计视频中的这个儿子,上学期间只读课本上的东西,对于课本以外的书籍,什么小说、散文、历史、哲学等等,基本不会看。
而且,几乎所有的时间,所有的精力,都用在了学习课本知识或是专业知识上了,对社会,对家庭,对责任,对义务毫不关心。因为,在他眼中,那些都是无用的东西。
庄子说,无用方为大用。
历史哲学,能使一个人心胸开阔,格局变大;小说散文,能教会你如何能站在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学会与人相处;责任义务,既能锻炼你生活的能力,又能让你从中学会怎样去照顾他人,兼顾社会;……
人的成长是有规律的,或者是有秩序的,只要是违背了规律,或者是打乱了秩序,人,肯定会出问题。
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就不能让人脱离自然。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让他干干家务活,种种花花草草,接触接触大自然,很有必要。
人,是社会的一部分,更不能让人脱离社会。不管在家庭,还是在学校,一定要教会孩子跟他人打交道,善于分享,学会合作……
但愿人世间少一些这样的悲剧。家长、学校、国家,社会各方面,都要考虑考虑这个问题。
22年度年度营第30篇,1446,计49991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