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继续阅读李老师的书。陪伴孩子的本质是“伴”。

心理学研究发现,一切心理障碍都会在人际关系交往上表现出障碍。而有人际交往障碍的人。就是在现实生活中没有“伴”,因为他们的心中没有“伴”。
小时候父母的陪伴,到底对孩子人格形成和未来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李老师用心理咨询的“具体化”技术把“陪伴”分解开来:“陪”是“陪”;“伴”是“伴”;真正的“陪伴”即是“陪”且“伴”。
“陪”就是在一起,指的是空间上的近距离和时间上的同步。“陪”是客观的,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从行为层面上讲,“陪”基本上是一种主题对客体的单向行动。
“伴”则不同。“伴”是成为对方的伙伴。伴侣。而能否做到这一点,并不取决于主体的努力程度的高低,取决于客体的感受程度的高低和是否认可。
把以上两句话通俗的表达出来,就是当你“陪”着孩子的时候,孩子却并不见得认为你就是他的“伴”,“陪”孩子由父母说了算,但能否成为孩子的“伴”,则只能由孩子说了算。
如此分解后,我们就不难发现,其实现实生活当中,有“陪”而无“伴”现象并不罕见。
比如一个一边看着手机一边“陪”着孩子做作业的家长,能成为孩子心中的“伴”吗?一位觉得因陪女儿牺牲了自己事业的母亲,被女儿当面诉责道:“你那是陪着我吗?你只是每天都管着我!”
这个孩子她能清晰地区分“陪着和“管着”,尽管他没有能力说清楚,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伴”着。
“伴着”的基础是“有心”的爱,而不是“无心”的“爱”。心不在焉时,“爱”仍在,“愛”却没有了。
如果说你不赞同,“并不是每一个父亲和母亲都爱自己的孩子”,那么我说“很多做父亲和做母亲的,爱自己的面子超过爱自己的孩子”,或者说“他们把自己的工作看得比儿女的心里健康更重要”,你们能信吗?
“陪伴”的本质在于“伴”。心理学研究发现,一切心理障碍都会在人际交往上表现出障碍。而有人际交往障碍的人就是在现实生活中没有“伴”,因为他们的心中没有“伴”。
那么,谁是让一个人心中无“伴”整日与人摩肩接踵却感到孤苦伶仃的罪魁祸首呢?
心理学没有能力给出答案,却可以拓展我们想象的空间。
我们将在5月3号去往“安丘青云山民俗文化”一日《亲子研学》游,亲身体验什么才是真正的“伴”。
在那一天的团队里参加的有您和您的孩子吗?
同样的节日不一样的收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