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互联网知识付费的另一面——知识形态的转变

互联网知识付费的另一面——知识形态的转变

作者: 夏舟M | 来源:发表于2018-04-22 15:21 被阅读27次

《三联生活周刊》2018年第4期用一系列文章关注了知识付费时代,我们如何获得真知识。有趣的是,一个错误的问题,竟然引出了一个正确的答案。文章捋顺一下,就是下面这个意思:

与其他动物相比,人生而孱弱。人的各种生理器官需要时间或学习️才能得以完善,没有哪一个人一出生就能像羚羊一样小跑起来。人不仅在生物学意义上是“未完成”和“未确定”的,在精神上也是如此。内在的发展基于后天的学习,“学习、自我实现、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是半个世纪以前一位芝加哥大学校长提出的成功的价值转换。而成功在当今世界往往意味着脱离人本身而存在的一些标准。

在过去,人的发展学习依赖于阅读,尤其是经典名著。这些名著中包含了人的心智赖以获得洞察力,理解力和智慧的最佳材料,在不朽经典面前,现在世界所说所想的东西,几乎没有什么是新鲜的。经典作家探测了人性必须提供的几乎每个问题的深度,并以令人吃惊的深度和洞察力解释了人类的思想和态度。而阅读和讨论这些名著,在某种程度来说,是让现代人参与到有史迄今的伟大的对话,使对话能够继续下去。

而在如今这个知识更新速度极快的时代,“一个人必须持续处于Beta状态,准备进入各式各样、很可能毫无关联的领域学习”。我们发展学习所依赖的媒介变成了一个个APP,一个个线上付费课程。表面上这仅仅是媒介的转变,但正如麦克卢汉所言:媒介即信息。互联网付费知识的特质决定了它的商品化程度高,消费者倾向性强,传递速度快,碎片化,娱乐化,流行化,简易化,而这些特质即是它的优点,也是它的缺点。

许知远在采访罗振宇的时候比喻说:他是一个卖胶囊的,把知识装在一个胶囊里,像速效救心丸一样,让你吃下去。《知识边界》的作者戴维温伯格说,“知识胶囊”的消极暗示是,它意味着被喂养,是一种不自然的获取知识的方法;它让人以为知识是可以切割为一口吞的内容的,而且服用就意味着掌握。其实,对每一种知识的媒介而言,都有限制,它们有擅长的,也有不擅长的,但它们总是倾向于以自己的强项来定义知识,无论是书是大学,还是知识胶囊。

我们习以为常的认为,书本、图书馆、大学是知识最稳固的媒介——那里储存着我们文化里最庄重的知识。温伯格说,过去我们关于知识的许多认识,其实都源于知识的媒介——纸张,书本,图书馆,而非知识的本质。比如我们认为知识是固定的,书本也是如此,一经出版就无法收回。我们认为知识是有序的,井井有条地被组织进章节与书本之中,根据严格的分类,系统摆放在图书馆的架子上。我们还认为知识是过滤的产物,作者,编辑,出版人,图书馆馆员都是过滤器——很少有书能够被出版出来,更少的书能被端搬到图书馆的书架上,而经过这些过滤器的层层筛选,最终能摆到图书馆书架上的知识,显然是可以信任的。

自柏拉图以来,我们用书本固化了我们的思维,但其实是为了应付一个我们选择性的遮蔽掉的事实,那就是世界很大,而我们的头脑很小,以我们有限的认知能力,试图去理解如此庞大复杂的事件,根本就不可能,我们如何去理解一个远远超出大脑处理能力的世界呢?当然是通过过滤筛选简化,将复杂的事情降低,到可以掌握的局面,但是在网络时代,这种策略却不再可行,因为知识规模变得如此巨大,大到超过任何一个人的理解。

在温伯格看来,读书并没有那么圣神,连我们以为知识所能拥有的最高的、最自然的形状——长思考能力,也是受限于媒介的结果。对于我们这样一种不确定性的物种,这种对于确定与清晰的要求,实在是一种强求,有很不自然的一面,反倒是网络一代对于知识的看法,更接近知识的本质。是的,我们看到知识走下书架之后是一个混乱的世界,知识被错误引用,被贬低,被贬损,被强化为合并,被误读了一千倍而传播,被同化到近乎看不见的地步,但其实知识一向如此,只不过以前我们看不到而已。

自从互联网出现以来,知识溢出了它固有的容器,有了更多的可能性。我们的知识——信息,思想,甚至智慧逃离了它固有的物理限制(书本的页面或者人的心智空间),从性质上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有限变成了无限,从内容变成了链接,从图书馆变成了无所不在的巨网。在这样的变化中,我们意识到:我们关心的知识永远指向未来,这才是世界的真相——这个世界太大太复杂,根本不可能穷尽,与之相反的任何许诺都是让你变小,而不是变大。知识永远承诺开放,而不是封闭,你永远无法真正掌控它,你知道的越多,知道自己无知之处越多,就理解这个事情多么超出你的控制。

这也意味着我们的知识策略必须有一个根本性的转变:从减法当加法。从过滤知识以适应我们狭小的认知能力(书、出版、图书馆都是一道非常狭窄的门),到将任何一种想法,它的细枝末节——都放置在巨大的,松散连接的网络之中,容纳其中所有的混乱,冲突与争议。知识网络不关心我们从哪里获得知识,无论是从网络上免费获取的,是从书本、大学课程中付费得到的,或是听了某个廉价的知识胶囊,或者是昂贵的咨询公司报告得到的,它关心的是,在获取了这些知识后,是否与别人一起理解这些知识,你是否与别人构成网络,已分享你所学到的,与他们交谈讨论,增进彼此的知识。

求知,从根本上说是一件极其个人化的事情。一个好的学习者,既设计并开展自己的学习,必然从自己所关心的意义出发。所以最根本的问题是,你想向知识寻求什么?

专家随处可见,房间里最聪明的人是房间。——戴维温伯格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互联网知识付费的另一面——知识形态的转变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chcl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