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业4到6个月的餐厅是优选。
这里我想透露一点饭店菜单的设计技巧,方便各位读者理性地点菜。 首先,由于我们的标杆心理,翻开餐单的第一眼会让我们对这间餐厅定位。
第二,餐厅需要主动帮你限制选择。
第三,菜单的颜色常常是红色。
大多数人都计划攒下一笔可观的积蓄,可是人类总是短视、懒惰、喜欢享乐,所以存钱总是很难。这样的情况在收入偏低的群体里更加明显,因为即使数额不大的消费也能立即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他们也就因此更缺乏存钱的动力。
不论是存款、健身,还是戒烟,所有的自我管制行为,实际上都是当下的我们想要约束未来的自己。
但是,那个未来的你总是那么讨厌,他会在不经意间破坏你为自己立下的规矩,毁掉你的努力,继而嘲笑你当初坚定的决心,然后再用自责与懊恼,跟你同归于尽。有多少个夜晚,你默默告诉自己明天要去图书馆学习,明天要去健身房跑步,或者把工作好好完成?可是明天的那个你,显然对现在的你提出的这些要求不太满意。
作者托马斯·皮凯蒂(Thomas Piketty)认为,资本的回报率现在已经大于经济的增长率,这将会导致社会财富向少数人聚集,民主的根基将受到威胁。
简单点说,地主家的傻儿子不读书也不上班,就把钱放在银行吃利息,赚的都比普通人多得多。钱如流水,流水不腐。而如果你还没有房子,光房子(资产)的涨价速度就抵消了你的收入增长。
毫无疑问,在人类历史上的大多数时间里,富人的休息时间要远多于穷人。《唐顿庄园》里的“白富美”们从来没有听说过“周末”这个词,因为她们每天需要做的就是聚会玩乐。
总体而言,当下这个时代是人类最轻松的时代,平均工作时间一直都在缩短。根据21世纪初的数据,富人每周已经要比穷人多工作8小时
所以至少在当今美国,富人确实比穷人工作更长时间。
如果我想喂你喝鸡汤,我现在就可以告诉你“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了,爱拼才会赢。你在微信朋友圈的鸡汤里常常看到的一类数据陷阱就是把相关性等同于因果关系。
真相是:富人比穷人工作更多更努力,并不意味着努力和勤奋是他们成为富人的原因。
富人之所以工作更长时间,原因有三: 首先是富人的休闲成本很高。
其次,穷人的工作时间往往不由自己掌握。
再次,富人愿意多工作,因为他们的工作更舒适。
因此,我的结论是:富人确实比穷人工作更长时间,而且越来越比穷人努力。但是,这不一定是他们成为富人的原因,反而有可能是他们成为富人的结果。
在被英国殖民的时代,印度德里城中有很多眼镜蛇,蛇患四伏,危害人畜。于是,政府就拿出赏金,悬赏捕蛇,希望可以发动群众来消灭毒蛇。刚开始,悬赏政策效果显著,眼镜蛇数量大为减少,甚至还出现了专门捕蛇的赏金猎人。但是,很快就有人发现,搜捕野蛇既辛苦又低效,不如养蛇来换赏钱。于是,捕蛇人纷纷转业养蛇。可是这样一来,政府虽然收到大量的死蛇,蛇患却没有减轻。养蛇场在城里遍地开花,问了问欧阳锋也不在附近,政府再傻也明白过来了,于是赶紧取消了赏金,打算另想办法。 政策一变,养殖场里的蛇都变得一文不值,厂长纷纷带着小姨子跑路,工人们难以为继,只好把蛇都给放生。一时间,德里满城毒蛇,百姓和牲畜伤于蛇口的比往年还多,蛇患反而更加严重了。毒蛇太多,以至于吹笛子逗蛇成了街头杂耍,也算是实体经济在失败之后升级到文化产业的表现。其实,如果养蛇人知道在东方的神秘国度有一个叫作广东的地方,他们可能会上中央七套《致富经》。总之后来,经济学中就把这种错位的激励措施称为“眼镜蛇效应”。
由于“可得性法则”,大脑总是会更多地记忆特殊事件。比如你总是觉得在超市排队时自己的队伍最慢,等车时马路对面的车先来;又比如人们常常会错误地高估中奖概率。此时,我清楚地认识到,对买彩票这一智商欠费行为,只剩下唯一合理的解释了。
“高利贷很邪恶”也是其中一条。从中古时期的欧洲到今天的伊斯兰国家,高利贷都为人所不齿。中国从汉景帝时就立法规定利息不能高于两分,新中国的法律也不保护年息超过36%的民间借贷。在朴素的道德观念里,勤劳节俭是好,贪婪剥削是恶。经常听说高利贷害得人家破人亡,那它当然不是什么好东西。
经济学假设了交易双方都有充分的信息,但是在真正的交易中,只有借款者知道自己已经山穷水尽。如此一来,健康的借款者借不到钱,高利贷也就失去了资金周转的性质,纯粹变成了赌徒们最后一搏的赌注。现实中,人们的风险意识甚至还要更差。君不见,多少人为了享乐裸贷,为了逃票闯虎山,为了抄近路翻火车月台。
所以,第二个问题也就随之而来,高利贷有着巨大的负外部性。能够从银行或者亲戚朋友那里借到钱的人,是不会去借高利贷的。
而另一边,放款方也不是善茬。如果投资失败就能愿赌服输,早就去当天使投资人了。谁不希望坐在明亮的会议室里被创业者小心奉承,那可比刀山血海里讨债体面多了。金链子王大哥也知道这一点,可惜当年总嫌读书难,现在只能混社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