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潇霄 2017.11.1
又感冒了,脑袋晕晕的。
李松蔚用“疾病行为”这个词,描述不同的人在疾病状态的反应。他举了两个例子,一个是在重要商谈会时,因为生病选择请假,另一个是话剧演员即使常常生病,也在舞台上展示美好的音色。疾病时,选择了什么样的行为,才是更重要的。就像发生了一件事,你选择用什么样的角度去解读。
在我们家,很少表达感受和感情,所以需要得到关心和安慰的好方法,就是生病或受伤。“我想要你关心我”,是用“我觉得有点头晕,我可能是感冒了。”“我想要你停止批评我”,是用“我都受伤了”来表达。
而我发现,我与自我的对话里,疾病也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当我在月经期或生病的时候,往往比正常的时候更显示出鸡血的状态。这是为什么呢?在平日里,我与自我的斗争是非常强烈的,批评占多数,“为什么连这个都做不好,你真不行”。而在疾病状态下,会出奇地愿意给自己信心,“你生病了还可以做到这样,你真了不起”。推着自己,向更厉害的步骤迈进。
基于这样的旧有模式,我可以有什么改进呢?
1.打破与自我沟通的常态,让自己在不生病的时候,也得到表扬,减弱这样的反馈模式。
2.多生病,或延长病期?在生病时,再多享受一下这样的时光,当作自己的恢复期,充满电再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