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起的变法大大推动了楚国的发展,使得楚国一跃成为众多诸侯国中的强国。然而天不遂人愿,就在吴起的变法慢慢凸显成效时,楚悼王一病不起,几天之后,楚悼王就去世了。
楚悼王死后,其子楚肃王继位。在楚悼王出殡的那天,吴起来到楚悼王的灵堂,送楚悼王最后一程。楚悼王一死,吴起就失去了变法的靠山,楚国的贵族们一听说吴起要到楚悼亡的灵堂为楚悼王送行,他们就在灵堂之上安排了众多弓箭手。按照他们的设想,只要吴起一出现在灵堂,这些弓箭手就一齐放箭,射死吴起。
吴起自知在劫难逃,他做的最后一件事,就是在这些弓箭手动手之前跑向楚悼王的尸体,扶在楚悼王的尸体上号啕大哭。吴起的这个举动有两个意思:其一便是求生,他想借助楚悼王的尸体保护自己,即使这些人想射死他,而他已经爬到了楚悼王的尸体上,这些人再大胆,也不敢朝着楚悼王射箭吧!其二便是想让贵族们给他陪葬,如果这些人真的敢用箭射死他,那么这些箭也必定会射到楚悼王的尸体上。而按照楚国的法令:列兵于王尸者,诛三族。
吴起报仇:以身体为饵,诱使敌人犯错
按照后来的事实来看,吴起这招确实高明,后续的事情的确是按照他的想法进行的。对于吴起,这些楚国贵族早已恨之入骨,只要看到吴起活着,他们就活不痛快。所以,他们就令所有埋伏好的弓箭手一齐向吴起射箭,将吴起射死在楚悼王身边,毫无意问,楚悼的尸体上也被射满了箭头。
事后,楚肃王追查这件事,以破坏先王尸体的罪名,诛杀了当天所有向吴起射箭的贵族,七十多家楚国贵族被全部处死。
楚肃王继位之后,迫于旧贵族的势力,下令全面终止了变法。楚国难得出现的一次中兴机会,就这样无疾而终了。
楚肃王之后,楚国又迎来了两位颇有成就的国君,即楚宣王和楚威王。
楚宣王是楚肃王的弟弟,楚肃王十一年(前370年),楚肃王去世,由于他没有儿子,便立他的弟弟熊良夫为王,便是楚宣王。
楚宣王是一位虚心纳谏的君王,他善于听从各方面的意见,统筹兼顾,不会被某人某事所左右。我们这里通过“狐假虎威”这个事件加以说明。
一天,楚宣王在朝堂上发问:“我听说北方的诸侯国都害怕咱们的令尹昭奚恤,果真是这样吗?”群臣都被问蒙了,只有江乙站出来说:“我给大王讲个故事吧!老虎有一天饿了肚子,就去寻找各种野兽来吃。找到了一只狐狸,狐狸对老虎说:‘你不能吃我,我是上天派下来做群兽的领袖的,如果你吃掉我,你就违背了上天的命令。如果你不相信的话,你就让我在前面走,你跟在我后面,看看群兽见了我,有哪一个不害怕的!’老虎信以为真,就跟在狐狸后面,让狐狸在前面验证他说的话,群兽见了他们,纷纷逃窜。”
江乙看楚宣王听的津津有味,就接着说:“老虎不明白群兽是看见自己才逃奔的,却以为是害怕狐狸。现在大王的国土方圆五千里,有大军百万,都由令尹昭奚恤统领。所以说,北方诸侯之所以害怕昭奚恤,是害怕大王的军队啊!这就像群兽害怕老虎啊!”
这便是我们孰知的狐假虎威的故事,我们只知道这个故事,却不知道这个故事的来源。江乙素来讨厌昭奚恤,所以他才借助这个故事来削弱楚宣王对昭奚恤的信任。他看到楚宣王听到这个故事后陷入了深思,于是几天后,他又在楚宣王面前讲了一个故事。
“有一个人的狗非常凶猛有力,所以这位主人就非常喜欢这只狗。有一天,这狗往井里面撒尿,邻居看到狗往井里面撒尿,就想去告诉它的主人,狗怨恨这位邻居,就堵在它主人的门口要咬这个邻居。这位邻居害怕被狗咬,就不敢进去告诉狗主人。”
吴起报仇:以身体为饵,诱使敌人犯错
说完了这个故事,江乙才开始说重点:“当初魏国围攻赵国都城邯郸时,楚国如若能够进攻魏都大梁,一定可以轻松攻下魏国的都城,可是令尹昭奚恤并没有这么做,这是因为令尹曾经收受了魏国的礼物。当时我还住在魏国,所以知道这件事,而令尹大人知道我知道他受贿的事之后,就百般阻挠我进入楚国,不想让我来侍奉大王。”
江乙本是魏国人,后离魏入楚,故有此一说。不得不说,江乙是一个寓言故事的高手,如果让他来写一本寓言故事,可能就没有《伊索寓言》什么事了。
江乙本以为这样就可以诬陷昭奚恤。可没想到的是,楚宣王也是个明白人,他把江乙的话都告诉给了昭奚恤。昭奚恤自然也要为自己辩解:“我早晚侍奉大王,而魏人江乙却介入我们君臣之间,离间我们的关系,我实在是害怕。我并不是害怕魏人,他们离间我们君臣的关系,而诸侯们又都是常常听信这些离间之辞。而且恰好这种人又是能够接近君王的人。既然他们能够在外面对人造谣生事,那么他们就一定会在朝廷挑拨离间。由此看来,我获罪的日期已经不远了。”
吴起报仇:以身体为饵,诱使敌人犯错
昭奚恤的这一番真情告白感动了楚宣王,也使得楚宣王了解了昭奚恤的赤胆忠心,宣王离开座位,握着昭奚恤的手说:“我明白您的心意了,您不用担心,我会信任您的,您放心大胆的管理国事吧!”
有这样的国君,楚国怎么可能不向前发展,在他主持楚国期间,楚国在经济和军事上都有所提高。楚宣王共做了三十年楚国国君,在楚宣王三十年(前340年),楚宣王去世,其子熊商继位,便是楚威王。









网友评论